为什么中国宗教在历史上没有达到中世纪罗马的地位?

知乎网友回答。

两个原因:

一是王权垄断了神权;

第二,宗教的功能(即只崇拜上帝的功能和世俗秩序的功能)在中国是分裂的。

第一条很多人都会说,第二条往往被忽略。主体问题的一些回答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我在这里详细阐述一下。

先说一个。宗教国家或政教合一的国家,其特征是神权组织和神职人员的存在,神权独立于甚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比如中世纪的欧洲,教皇和世界各地的主教掌握着宗教的话语权,而国王和王公贵族掌握着世俗的权力。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既是君主又是宗教领袖。

以上两个一神教只是典型,多神教政权中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西藏——喇嘛教,中美洲——羽蛇神...)

在这样的国家里,宗教是全民的意识形态,神权负责传播意识形态,维护民心和政府,影响或干涉世俗王权。宗教的力量渗透到庙堂政治、公共社会、家庭和私人。

中华文明早早终止了神父的干预。君权以神权为己任,君主为祭司,国家祭祀仪式由天子主持,神职人员只是国家的仆从(如宗伯、太常寺臣、太庙令,说神职人员其实更多的是官员),国有神没有神权。也就是说,君主拥有直接凌驾于神职人员之上的最高祭祀特权,天子本身成为了被神化的对象。

但这只是排除了神权对世俗政务的干涉,并不能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成为宗教国家”,因为君主完全可以扩大神权对世俗政治的影响,使神权凌驾于君主之上(而不是相反),建立以君主为神职人员最高代表的神权。为了王朝权力的稳定,这将是君主的一个选择。

商朝就是一个例子。“殷人敬神”,商王自己就是巫师。“领民事神,先鬼后礼”。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在中国,宗教的职能是分离的。

大多数人对宗教的理解仅限于对鬼神的崇拜,认为求神拜佛就是宗教。

但别忘了,既然相信上帝的存在,崇拜上帝,必然会有相应的世界观(世界的生产和运行方式,神话传说,人神关系),进而衍生出相应的价值观。事实上,大多数宗教既包含了崇拜神灵的功能,也包含了世俗秩序的功能。

换句话说,宗教不仅仅是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三观体系+社会规范,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寺庙都有涉及。

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斯兰教,它不仅要求信徒崇拜真主,而且要求信徒以其价值体系作为社会生活的指导,以教法作为国法,如禁酒、赌博、节日聚礼、缴纳天课、侵吞孤儿财产、高利贷、善待邻居、清洁卫生、通奸、诬陷诽谤等。

基督教和犹太教与之相似(如著名的摩西十诫),其教义有完整系统的秩序规范。

这种信仰体系无论是对于巩固政权,还是对于教育民众、规范道德、移风易俗,都是严谨有效的,非常有利于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

在中华文明中,宗教的这两种功能是分裂的。

中国人所谓的“宗教信仰”实际上只有敬神的功能,世俗秩序的功能被剥离出来,由另一种制度承担——周有礼乐,秦靠法,汉以来为儒家,具体实施者为世俗国家和社会精英。所谓“儒释道”是中国的精神信仰,所谓“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不过是强行套用外国意义上的“宗教”而产生的谬误。中国人没有宗教,但是有信仰。

华夏人是典型的泛神论者(而且相当现实)。除了道教和佛教,还有各种民间信仰,我可以拜灵拜佛。这些信仰虽然具有引导人向善、规范德性的功能,但道教和佛教两大流派都不是世俗的(当然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改造),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过于宽泛、不严谨、不系统,几乎不可能具有世俗秩序的功能,只能是信仰和崇拜。而广泛的信仰不利于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中国文明中这种宗教的分裂和剥离始于周朝。前面说过,商朝是神权政治,占卜、祭祀、人祭盛行。商周革命后,周人并没有加强和发展神权,而是在人神关系、祭祀和官方宣传等方面对商人的神权制度进行了改革。说白了就是篡改,改变了商人“敬神,领民事神,先鬼后礼”,而周人“敬礼,但与鬼神保持距离”。

至于商代神权制度的出现,周人转变商人信仰的目的和过程等。,我就不赘述了。这方面的学术讨论很多,可以自己去查。这里只说明一点:商人最初的神权制度是严格的,他们的神是相对不变的。周人经过改造后,变得松散,向更泛神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纷繁复杂的民间信仰,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

国有神没有神权,宗教的秩序功能也被剥离了,于是周公搞礼乐,取代了宗教的这个功能(后来秦汉以来就有儒家)。从此,中国文明中就没有神权政治,宗教只是关于神灵的崇拜,而政治制度、社会秩序、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国家都有自己的体系,不受宗教干预。

有人说商周鼎革改变了中华文明的走向,可见周人和周公的伟大贡献。可以说,商周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不亚于周秦之变和帝制的终结。

孔子是姬旦公爵的粉丝(不是蛋……),周公旦是孔子称赞的圣人。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自古以来,谈到中国的精神文明,就要谈到儒释道,而儒家思想很多是取自《周礼》,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