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历史

明末清初,吴老金路过此地,见此山为奇处。他以为是佛教圣地,就请了一个观音菩萨,就地取材,用乱石柴火和茅草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观音寺。后来,佛教王郭恒听说观音菩萨出现在羊尖坡,于是在这里建了一个茅屋,终日焚香拜佛,同时在附近一带广为宣传。信教群众与日俱增,积累了功德经费,新建了简易寺庙。每年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观音会期间,周边信众上山拜佛、香火络绎不绝。黔灵山寺派赤松祖师亲自批示,并授予王“国寂”称号。

1949年后,中共贵州省派工作组到白云区开展“五大任务”,开展“土改”运动试点工作。1950年,土匪闹事,解放军一个排转移到羊尖坡,白天下去干活,晚上不睡觉。僧侣为解放军煮茶煮饭,保护了寺庙和僧侣的安全,为解放军的“五大任务”和土地改革做出了贡献。

“文革”期间,温莎地区的“造反派”以破除封建信仰为由,拆毁了金山寺,并将死去的师父赶下山居住,生活艰难,不久便死去。1984年3月,沙沙哨地区的居士朱德贞、唐伟奇、陆雪芳、冉、曾、郭秀琴、罗华珍、等人又组织起来,把长满荆棘和茅草的山路砍了一遍,捐款盖了简易房屋,并派人到扎佐接了七部卡农吉僧尼经(法号真智)和慧修(法号如云)。大约三年后,在信众捐款的帮助下,新建了大殿、厨房和丹室,并添置了佛像、经书和器皿。

1992年1月5日,贵阳市佛教协会根据信众和僧尼的意见和要求,以书面形式向中国佛教协会进行了汇报,得到了贵州省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惠珍和慧修被带到北京,亲自呈送给中国佛教协会,并抄送给各级党政领导。

1992年11月,僧尼回到1993年开放的金山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