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男人开始扎辫子?这个辫子代表什么?
清军在1644入关时发出了“理发令”。1645 15年6月,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布“剃发令”,其中规定:“全国所有官民,限于京师内外10日,直隶及各省区,抵日也限于10日。”
满族男子的头[头发剃掉前额和周围,留下头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清朝出关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投降投降或被俘,都以剃发为标志。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入京后,宣布北京内外军民剃发以示顺从,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
两年五月,清军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被摧毁。6月清廷再次发布剃发令。规定限额为首都内外10天,各省各地方接到命令后也将以此为限。所有文武百官百姓必须剃发、穿衣、着装都要按照大清制度,违者杀无赦。
理发令的颁布和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广大汉人的反对,引发了江南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反清斗争。
经过37年的斗争,最后的结果是满清封建统治者的胜利,大部分汉人剃了头发,编了辫子,换上了满人的衣服。坚持不换衣服的,要么被杀,要么逃往海外,要么逃入空门,拿着头发去修行。
扩展数据:
清代男子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
1,顺治是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那段时间是辫子最清正严明的时候。当时对辫子样式有一个专门的叫法:“钱鼠尾”和“只留一根和钱一样大的辫子,叫钱鼠尾”。
还说辫子细长,需要能穿过铜孔,所以才这么叫。简而言之,就是在额头上留一撮头发,然后梳一个小辫子。
2.清朝乾隆年间,忍了一百多年鼠尾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了一些改进,留在头顶的头发有巴掌大小,辫子也粗了很多。当时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亲切地称这种发型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3.到了清末,苏生活的时候,发型又变了,留了更多的头发。男人们以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就像一般的“辫子戏”里一样。到那个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辫子已经变漂亮了。
百度百科-刮脸令
人民网-清代男人的辫子:顺治年间额头和心口只能留一小撮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