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主要是美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竞争实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而且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10年来,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证明了这一切。高速公路所到之处,都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有无高速公路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加大。

“七五”期间,国家首次明确提出汽车专用公路的概念,并开始大规模建设汽车专用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1988建成通车,实现了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七五”期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0多公里。

“八五”以来,高等级公路里程快速增长。截至199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3422公里。在一些大的经济区域,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干线公路网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如沈阳、大连、北京、天津、石家庄、德州、济南和青岛,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

“九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65438+30万公里。截至200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6314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京沈、京沪高速公路贯穿全线,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间的公路快速运输大通道。

2001年末,我国高速公路取得新突破,总里程19437公里,位居世界第二。2002年是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最多的一年,总里程为25130公里,其中东部地区13456公里,中部地区6995公里,西部地区4679公里。

“十五”期间公路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前十年建成国家公路干线系统奠定基础,全面建成“两纵两横三重要路段”和“五纵七横”2.6万公里的国家公路干线系统。

2004年6月5日至10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交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交通部对“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进行了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十五”计划,2004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新增公路里程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0公里。到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4.38+0.8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3万公里。

从1988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到现在,我国高速公路以年均2000公里的速度快速扩张。截至2002年底,包括河南在内的10个省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

根据《国家干线公路网规划》,“五纵七横”包括12国道,总长约3.5万公里,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它们贯穿首都和直辖市以及各省(自治区)省会城市,连接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人口约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

中国公路发展历程及总体战略

一、道路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前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其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里程只有80700公里,公路密度只有0.8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国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公路交通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到126700公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边疆开发的需要,中国开始大规模修建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先后修建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并在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南地区修建了国防公路。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长,1959年达到50多万公里。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继续大力建设公路的同时,加强了公路的技术改造,铺筑公路里程和高等级、次高等级路面比例大幅增加。7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对青藏公路进行技术改造,80年代全面竣工,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沥青路面公路。随着公路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了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拱桥、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以及各种混凝土和预应力梁桥。从1949到1978的30年间,尽管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波折,但全国公路里程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达到89万公里,年均增长约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3公里/100平方公里。

(2)改革开放后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启动了规划中的国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制定实施了《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家干线公路系统规划》,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公路建设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注重质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行业的落后面貌。公路建设融资渠道多元化,逐步扭转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局面。特别是1984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高等级公路还贷。1985以来,国家陆续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公路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据统计,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1公里/100平方公里,即1。是1978的5倍。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79年的1.3%提高到1999年的12.5%。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交通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与此同时,县乡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质量也大幅提升。一些省份的县道全部铺上了沥青甚至达到了二级技术标准,全国100%的县、98%的乡、8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总的来说,一个干线与支线连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经形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公路事业的突出成就。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胡加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此后,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全长143公里的京津唐高速公路相继建成。

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干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每年修建的高速公路从几十公里增加到一千多公里。截止1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1605公里。短短10年,中国高速公路走过了发达国家通常需要40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的落后面貌,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对公路桥梁和隧道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公路桥梁和隧道数量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先后在主要河流和部分海峡修建了一批深水基础、跨度大、施工难度高的桥梁,如黄石长江大桥(我国交通部门设计建造的第一座跨长江特大桥)、万县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跨度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钢悬索桥)、南京长江二桥、风陵渡黄河大桥、济南黄河二桥、广东虎门大桥等。这些工程标志着我国深水基础和大跨度桥梁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截止1999年底,全国公路桥梁数量达到23万座,总延伸8006公里;隧道1257,总长407公里。

中国的公路隧道建设一直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6年,国内第一条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大型公路隧道——鼓山双洞隧道在福州至马尾一级公路上建成。后来又相继修建了中梁山、缙云山、六盘山、八达岭等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大型公路隧道工程。

二、公路建设综述

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顾中国公路发展历史,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中国公路交通正处于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公路技术等级划分,全国有近20万公里的公路,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为14.4%,西部地区较高,达到21.8%,技术等级构成仍不理想。从行政区划分布来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地区间公路发展差距较大。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高,高等级公路比例也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中西部地区。

因此,为了逐步实现中国交通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根据道路使用功能和交通需求,重点提高相对发达地区的公路技术水平,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本世纪末乃至下世纪初中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重点。

民族大道记录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

张涛

全面记录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波澜壮阔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民族大道——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纪实》近日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也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100本重点图书之一。10 10月18日,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在北京召开该书研讨会。陈、王守德、、范、吴、李炳银、丁琳宜出席座谈会。

高速公路在中国出现于1988+00年6月,到2008年6月10年,总里程已达5.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用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武警部队作家蔡贵霖的这部新作,通过对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写意描述,展现了民族的豪迈和力量,展现了高速公路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展现了人们思想和生活观念的演变和更新。特别是高速公路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亚洲金融危机的特殊时刻,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写了催生我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国力。

与会评论家认为,《民族大道》将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置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和全球一体化现实进程的大背景下,其中包含了细腻的细节描写和精辟的理性思考,写出了高速公路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让中国人看到了祖国的繁荣,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是一部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