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盐工艺的完整解决方案
?井盐井火煮盐。
?海水炒盐
盐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与史书中的中华文明史几乎同步。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以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每种盐的制作工艺都不一样。
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唐宋以前,海盐生产比较原始。前期直接刮去海边的咸土,然后用草木灰等吸收海水作为制盐原料。制盐时,将上述原料用水洗涤,使盐溶解,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放入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得到盐粒。这种方法叫做腌制。值得一提的是,在炒盐之前,需要将卤水烘干,以增加盐的浓度。人们通常将莲子放入盐水中,根据莲子的形状和起伏来确定盐水浓度。原理和现在的密度计一模一样。宋元以后,沿海很多地区逐渐用晒盐代替炒盐,节省了大量的燃料成本。有些地方利用地形把海水引入,在海边建了一系列盐池,省去了腌制的过程。
大部分湖盐来自盐湖地区。除了青藏高原,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是山西运城的盐池。湖盐的生产工艺和海盐基本相同,大部分都是晒制。
岩盐又称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开采古岩盐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挖掘隧道,提取含盐岩石。然后岩石被压碎并溶解以提取盐。二是挖一口深井到含盐岩,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抽取卤水。这种方法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在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最能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井盐的生产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战国末期,舒勤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经在成都平原挖了一口盐井,用来采卤炒盐。当时盐井直径较大,井壁容易坍塌,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此外,水深较浅,只能提取浅层盐水。北宋中期以后,四川南部出现了卓通经。卓通井是一口小口深井。凿井时,用直线钻头冲击破碎岩石,注水或用地下水,用竹筒将岩屑和水吸出。卓通井的井眼直径只有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坍塌。古人还把竹子的节子去掉,首尾套接,用麻绳包裹,涂上油灰,下入井中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坍塌,淡水浸泡。取卤时,用细竹作吸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用熟皮作开闭阀。一缸可以抽几桶卤水,井上架一个大木架,用滑轮和大车抽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井技术的成熟。从那以后,盐井的深度一直在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世界第一口深井shēn在四川自贡盐区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