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的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这一地区南属秣陵郡,北属江城郡,先后属会稽郡、鄢郡、丹阳郡。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郡,属郡南部。同时,废弃的江城县改为电农杜威(相当于县级民屯政治区),隶属丹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重建为秣陵县。太康二年(281年)(曾称太康三年),建邺位于秦淮河以北的睦陵(次年改名建邺),南部为秣陵县(见《建康志》、《晋书地理》)。建兴元年(313),建邺改为建康,地区归建康、江城管辖,直至陈末。
隋朝统一南北后,建康、秣陵、江城、华侨四县并入江宁县。此时,该地区属于江宁县和江州。
唐朝上元二年(761),江宁改为上元郡,一直到清末都属于上元郡。
民国元年(1912),临时政府放弃上元、江宁两县,划归南京府,隶属南京府。民国二年,南京政府撤销,江宁县恢复为旧上元、江宁两县,地区属江宁县。16年,江宁县改为南京,区属南京。
民国20年(1931)3月,北京自治,全市分为21个自治区,按地区组织,但进展缓慢。民国二十二年三月,重新划分为八个行政区。现在宣武区是第一个有区公所的区。边界为中山路以东、中山门以西、九华山以南、中山东路以北。它占地8.85平方公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南京城市区划格局基本奠定,划分为八个行政区划,是区级建设的开始。当时宣武区是第一区,区公所设的走廊后面有4号。汪伪时期,宣武区属第三区,区公所设珠江路。分为12个广场:冯丹广场、赵佶广场、北亭广场、汇文广场、光华广场、大广坊、时宇广场、府城广场、魏莹广场、太平广场、如意广场、珠江广场。车间下有125保底,1386A。
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省市划界,南京地区扩大。原属江宁县管辖的孝陵卫划归南京,设立孝陵区为第十区(乡),燕子矶区为第九区(乡)。该区域内的孝陵卫街道区域和玄武湖街道仙鹤门行政村(仙鹤乡)属于孝陵区。中山陵园的面积是国民政府直接管辖的。金锁金村街、玄武湖街(仙鹤门除外)、红山街属于燕子矶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5438年6月+10月,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以新街口为中心,将城市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部分,分别分为一、二、三、四区。原区域属于第三区域。该区域北起中山东路,沿中山路、中山北路西至一江门,北起一江门,沿城根经和平门、玄武门、太平门至中山门以北。民国二十八年,5438年6月+10月,重新划分界限,玄武湖全部划入第三区。孝陵区更名为孝陵卫区。31年4月,新增城市自治实验区,燕子矶作为郊区农村自治实验区。这一带的北极阁(北极广场)和玄武门(玄武广场)归城市自治实验区管辖;锁金村、玄武湖(仙鹤门除外)和现在的红山街地区,归燕子矶乡自治实验区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国民政府回归南京,恢复设立原抗日战争第一区,撤销王伪满时期设立的方家一级分区,管辖范围扩大至中山东路以南、逸仙桥以东。区以下实行保甲制,恢复原一区。区办事处位于珠江路442号,嘉宝892号36号。同时划定太平门至中央门墙外的玄武湖区域,改为第六区。这一带的锁金村、洪山、玄武湖街道、孝陵卫街道仍属于燕子矶、孝陵卫区。
36年,一区成立35家保险公司,793A公司。38年3月,第一个区办事处设在珠江路236号,36家保险公司,892A。
1949年6月24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令解散民国时期在该地区建立的36保892A组织,废除保甲制,在新的基层组织建立之前,由区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直接在居民中开展工作。
解放初期,在第一区成立第一区人民政府。1950年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划分郊区。以旧1区为基础,划分中山东路以南、逸仙桥以东区域,增加原6区中原路以东、玄武门以南、玄武湖以南区域,增加原10区岗子村至太平门以西区域,建设新区。原九区改为八区,现洪山、锁金村街道地区和玄武湖街道部分地区改为新八区。原十区撤销,在原区及周边建设中山陵公园。现在孝陵卫街地区和玄武湖街部分地区属于中山陵公园。
5月,1951,区里成立了居委会,在区政府派到各派出所的民政干部指导下,协助政府工作。
1955年6月,第一区人民政府更名为第一区人民委员会。1955年8月,第一区改称玄武区,第八区改称燕子矶区,中山陵公园名称不变。这一区域由宣武区、燕子矶区和中山陵公园管辖。
1955 9月,玄武区成立新街口、大行宫、香蒲营、四牌楼、冯丹街、玄武门、太平门、太平桥8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办理区政府交办的事项,指导玄武区65个居委会的工作。
1957 10,香蒲营街道办事处撤销,其居委会合并为新街口、冯丹街、四牌楼三个街道办事处。
6月1958 165438+10月,撤销四个郊区的建制,合并为“大郊区”。如今,该地区原属中山陵公园和燕子矶区,划归郊区管辖。
1960年4月,街道办事处合并改建为新街口、冯丹街、梅园新村三个分局。5月,在市级机关和周边单位分别成立北极阁分会。5月7日,玄武人民公社成立。社区和分支机构都与行政机构融为一体。65个居委会合并为19个居委会。
1960年9月,撤销“大郊区”,原郊区龙潭、十月、紫金山三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宣武区管辖。
1961,新街口、冯丹街、梅园新村三个街道办事处改为三个街道办事处,19街道委员会也调整为54个居委会,脱离了政社。1961年6月,玄武区还管辖郊区的栖霞镇(含佘山)、孝陵卫镇、龙潭镇。1962年8月,撤销人民公社和支部,恢复新街口、香铺营、梅园新村(原大行宫)、太平门、冯丹街、四牌楼、玄武门7个街道办事处。
1962年7月,郊区办事处成立,原郊区三个人民公社、三个镇恢复为郊区办事处。8月,宣武人民公社消失,恢复宣武区人民委员会。
1963年4月,恢复燕子矶、栖霞、雨花、江东、陵园建制。郊区农村人民公社归所有郊区管辖。7月,陵园区(隶属紫金山人民公社和孝陵卫镇)更名为中山陵公园。
1965年5月,五郊区合并为雨花台、栖霞两区,中山陵公园划归栖霞区管辖。
“文革”开始后,6月1967+10月各条街相继夺权,造成瘫痪,随后军代表将其置于军事管制之下。3月,玄武区改名为吴耀区,实行军管,称南京军管会要吴耀区议会。
1968年3月,各街道成立革命委员会。同年8月,7个街道革委会合并为长江路、梅园新村、冯丹街、太平门、尧武门5个街道革委会。
1968年3月,吴耀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3年10月,更名为宣武区革命委员会。
1970 65438+10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批准,南京市设立中山区,将紫金山公社、马群公社、玄武湖公社、孝陵卫镇、陵园管理处划归中山区管辖。
1975年4月,中山区撤销,原辖区改为栖霞区。
9月1978至10月10,撤销街道革委会,恢复原7个街道办事处。
1980年9月,宣武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宣武区人民政府。
1980 65438+2月,由于后宰门居住区建成,人口增加,原太平门街道办事处撤销,由后宰门、兰苑街道办事处取代。
2月,1984小城镇韶山路、玄武村两个居委会,玄武湖大队、岗子村、新庄村(含南京林业大学、锁金村)由栖霞区划归玄武区,玄武区面积扩大到17.5平方公里。锁金村划归宣武区管辖后,增设锁金村街道办事处,使宣武区街道化。
1987 65438+2月,新街口、香铺营街道办事处并入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冯丹街、四牌楼街道办事处并入冯丹街街道办事处。
1995年4月,全市区划调整,原属于鼓楼区中央路东侧的廖家巷、大树尖、后大树尖、中岩门四个居委会划入玄武区。玄武湖镇、孝陵卫镇(苜蓿园、后庄村除外)、小营、红山、藤子行政村、刘一苗圃、中山陵园景区由栖霞区划入玄武区。至此,玄武区面积达80.97平方公里,成为当时南京最大的城区。
1996年3月,在三个行政村的辖区内成立红山街道办事处。5438年6月+同年2月,撤销孝陵卫、玄武湖镇建制,改设孝陵卫街道办事处、玄武湖街道办事处。
从65438年到0999年,宣武区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128个居民委员会,23个家属委员会,12个村民委员会。
2012将梅园新村街道北京东路以北的宫角村社区、后宰门街道龙蟠路以西的部分辖区(太平花园社区)划归宣武门街道管辖,调整后的梅园新村街道与后宰门街道合并,形成新的梅园新村街道。调整后,宣武区辖梅园新村街道、新街口街道、宣武门街道、锁金村街道、洪山街道、孝陵卫街道、玄武湖街道7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