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南北中轴线有什么特点?

早期的中轴线概念是跨轴对称。西汉长安受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无轴心观念。魏晋唐时期,长安受皇权影响形成“宫庭主导型”。经过宋金都城,到达元朝都城,正式形成“前朝后市”类型。这条中轴线充分体现了政治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整体联系。在历代都城中,唐代长安的中轴线最长,为8.65公里。不算宫殿,其实是7.16公里。洛阳虽然贯穿南北,长6.8公里,但是在一边,所以贯穿整体最长的中轴线是北京中轴线,全长7.86公里。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世祖的忽必烈汗放弃了金都,选择了东北的地点建立了元朝的首都,也就是明清北京的前身。此时中轴线长3.7公里。明朝初年,徐达将军将元朝的北墙拆除,移至南面。东、西、南仍用大都会墙,中轴线4.78公里。明朝永乐年间,顺着元朝的中轴线,修建了紫禁城,并开始修建皇城,将元朝的南墙向南推了2里,从而形成了明北京的内城。明朝嘉靖年间,为了加强首都的安全,修建了北京外城。清朝定都北京后,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是沿用明朝的格局,中轴线长7.86公里。

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格局是:龙头:烟墩、乾隆碑。烟墩,俗称烟墩,是一个高约8米的桥墩,墩上立着一块清朝乾隆皇帝制作的御制石碑。碑上刻有乾隆皇帝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碑文,记述了燕京都城的概况,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天街:永定门外石桥天桥,长1650米。永定门无门楼,直下望楼,望楼与望楼之间有一圈瓮。外城有个大城门,就是广安门。当时进京的人很少进永定门,一般走广安门,因为广安门外是通往中原和南方的主要官道。从永定门进来后就是天街,一左一右是天坛和先农坛。在明代,天坛被称为天地坛,天地共祭。仙农坛叫山川坛,祭祀天下名山大川。程楠商业街:天桥-潘琪街,长1780米。天坛和先农坛的北墙外,自西向东有一条沟,叫龙须沟,意思是天界是条龙,沟就像龙口的两根须。龙须沟有座跨天街的桥,叫立交桥。再往北,是正阳门。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中,只有正阳门有两个城门,从两边进入。正阳门瓮城有两座寺庙,东边的观音寺和西边的关帝庙。进城后就是棋盘街。

南皇城:大清门-端门,长850米。中轴线的每个重要建筑前都有一个领导。皇城的大门一般被认为是天安门广场,但它实际上是清朝的大门,是南门,是皇城的前身。清门进来后,是一个被皇城城墙围起来的丁字广场,两头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天安门广场和大清门之间有两排长长的房子,后来被称为千千郎。皇宫御花园:端门-景山,长1990米。端门其实就是皇城的正门。进入端门后,两边都是官员办公的地方,随时听候皇帝的召见。与端门相对应的是神武门外的北门。北皇城:景山-地安门,长570米。景山之外,有两栋楼,叫燕赤楼,后面是两栋黄瓦红墙,再北端有两栋楼,也叫燕赤楼。这堵墙在皇城。过去人们称之为“里皇城”,墙上的门叫黄瓦门,所以墙也可以叫黄瓦墙。北城商业街:地安门-钟楼,长1020米。地安门以北的重要建筑是万宁桥,北京人俗称后门桥。它是元代通惠河进入积水潭(什刹海)的门户,可以说是中国大运河北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