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村寨简介
云南民族村将建设25个民族村。同时,还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风味美食城、露营娱乐区等一批集观赏、游乐、度假、水上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设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和爱好。
傣族村
傣族村是第一个进入民族村的村,占地27亩,三面环水。村里的绿树和鲜花衬托出一系列傣族竹楼的“干柱”。纵横交错蜿蜒的红砂岩小路通向庄严肃穆的缅甸寺庙。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了傣族乡浓郁的风情。傣族村寨最具特色的是充满活力的文化展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以及节日期间的傣族婚礼表演、龙舟赛、丢包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白族村
白族村位于云南西部民族村,占地62.5亩。按四倍比例缩小的“三坊一墙”、“四位一体五天井”、“主庙”、大理“崇圣寺三塔”等村内建筑,整齐宏伟,整个村院鳞次栉比,宽敞整洁。一条经营精美手工艺品的“大理街”纵贯南北,民族扎染、草编、珠宝玉器、木雕石雕琳琅满目。白族文化源远流长,“霸王鞭”、“草帽舞”、“大本钟”等白族民间艺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民间节日有热闹欢快的“三月街”、“绕三魂”、“迎亲新娘”等。白族传统“三茶”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其精致的配料,优雅的礼仪氛围,让人觉得“此茶应天上才有,难得人喝几回”。村里还有名为“石中之王”的大理石作坊和精美的蝴蝶标本展,生动体现了白族典型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村
彝族村位于民族团结广场西侧,占地51亩。该村的指导三虎浮雕墙和独特的虎山,充分展示了彝族华丽的虎文化特色。宏伟的阳历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高大的图腾柱,上面有太阳、老虎、火和中国古代的八卦,周围是黑白相间的十个不同方向的月亮雕塑,最外侧的十二生肖石雕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村内有酿酒作坊、文化建筑、“土张坊”建筑、茶山、斗牛场、磨丘等,充分生动地反映了彝族粗犷古朴的民俗风情。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好客。彝族的“左脚舞”、“大三弦”热情奔放;“敬酒礼仪”“挡酒”等民俗活动,深情款款。每逢“火把节”,阳历广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点燃篝火,点燃火把,弹奏大三弦,纵情歌唱。气氛极其热烈欢快。
纳西语
纳西村位于白村西部,占地49.5亩。村口的纳西族保护神“三神”坐骑雕像和两侧以创世纪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墙面,呈现出浓厚而鲜明的东巴文化氛围。以重彩画、雕塑为主题的“三亭一秀墙”、“民居”、“花马坊”、“工艺楼”等主要建筑,衬托出丽江极具特色的“四方街”。纳西族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东巴文化象形文字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世界上仍在民间流传的罕见的活象形文字。用这种象形文字写的古书叫东巴经,是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清新淡雅优美的纳西族《洞经曲》,融合了古代中原宫廷宴饮的旋律和音韵,是当今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瓦祖寨
瓦村有茅草房、牛头广场、神神广场、粮仓。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猎牛”活动场所,神神广场则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自然崇拜观念。佤族的“木鼓舞”节拍清晰有力,风格粗犷豪放,佤族姑娘长发飘飘,舞姿矫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藏子寨
西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俗节日都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糍粑、酥油茶、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日常用品。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酥油茶。青稞酒是一种用当地青稞酿造的低度葡萄酒,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食物多为肉类和奶制品,喜欢吃风干牛羊肉。藏装主要是传统的藏装,特点是袖长、腰宽、胸大。女人冬天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里面是各种颜色和图案的衬衫,腰前有彩色图案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欢哈达,视之为最珍贵的礼物。
基诺族寨
步入基诺族村,可以看到树木花草点缀着嶙峋的山石,散落着大量的基诺族茅草房,仿佛进入了滇西南的基诺族山区。基诺族村有大型基诺族公房、居民楼、粮仓、太阳广场。基诺族文化丰富,能歌善舞。在表现基诺族对太阳崇拜的太阳广场上,欢快热情的鼓乐鼓点浑厚有力,舞蹈轻快活泼,是最具基诺族民族特色的活动。
拉祜族寨
拉祜族村寨里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葫芦广场。葫芦广场位于拉祜族村的中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平面葫芦,中间有一组石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起源于葫芦,所以葫芦广场显示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村寨里,葫芦笙悠扬悠扬,口声萦绕。表现拉祜族劳动场景的《丰收之舞》,欢腾激昂,让人过目不忘。
布朗族寨
布朗村有房子,鬼坊等建筑。幽灵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祀神灵、表演歌舞和风俗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