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和民间传说称“盲年”
历史上使用的历法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盲年”是阴阳之间某种“对齐”排列的结果。
公历,可能是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最早的日历,是基于太阳运动的规律。古人认为太阳绕地球转,一转就是一年——今天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转的周期,但古人的理解是相反的。据学者考证,战国时期有一种阳历,一年十个月,以天干为名,一个月36天,分为30天,以地支为名。所以,十个月三百六十天,加上五到六天的“死”,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在这种情况下,节气的安排首先包括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其次是春分和秋分。时令热带年分春秋,再分四季,春夏秋冬,甚至二十四节气。《管子》的古代文献中就有这种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都与之有关。至今,岭南仍流传着“至日冬过年”的民间说法,这是民间对这一历法记忆的残余。诚然,古人把“一阳创新”的冬季至日作为元旦。阳历的回归年不会有“双春”和“盲年”。
农历是以月亮盈亏的变化为基础的。一个太阴月的周期是二十九天或三十天,一年的长度只是月的整数倍,与回归年无关。月份与四季无关。希腊历法和回历就属于这种历法。一年不能有“双春”和“盲年”。
阴阳历是结合日月周期制定的。一年根据太阳的运动分为24个节气,根据月亮的运动分为几个月。十二个月只有354或355天。两者相比,相差十一天左右。为了协调两者,古人采用了“立闰”的方法,几年中的一年是13个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甲骨文中“十三月”的记载,就是闰的证明。上世纪有学者报道,南方的瑶族还保留着“马奇”这个名字。现在的“19七跃”体系起源相当早。我们国家的历史,从春秋那年开始,可以用历日来查,就足以证明。
然而,闰月并不一定导致一年两次立春或没有立春。这里就出现了“对齐”的问题,即哪个月是正月。根据历史记载,这种“对齐”是复杂的:
夏朝以银月为正月,称银剑。
商朝以十二月建丑为正月;
在周朝,十一月是建子的第一个月;
十月为秦正月,亥为建。
汉朝建立,秦初以为水德,又建亥;后来到了汉武帝,就改成了夏历的夕阳计算,以银月为正月。
不同的“对齐”会有不同的新年起点。比如《银剑》里,银月的起点是元旦。这种自汉武以来不断改进的方法,到了2000年仍保持不变。
在各种“校正”中,10月、11月甚至12月都不可能是一年的第一个月,上述的“双春”或“盲年”只会发生在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阴剑。T
在古代,农业是基础,立春是农耕的开始,也是重要的节日。皇帝和地方官员举行仪式劝农,“跳春牛”的民俗依然存在。这一天的天气关系到一年的兴旺。河南民歌说,“立春清明暖,农民肚皮胀;”“风暗则五谷不使人不安。”他还说“晴天万事大吉,阴天万事急。“在开春的时候,许多地方仍然有禁忌,这表明我们对它们的重视。想象一下,一年中这么重要的一天没有了。这难道不令人不安吗?
古人把“立春”和生育更直接地联系在一起。春天是繁殖的季节。如果春天不存在,繁殖就不会兴旺。但这种禁忌更有可能源于岭南: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在广州,蛋称春、鱼春、虾春、鹅春、鸡春、鸭春。”岭南的“蛋”叫“春”。北方人称之为“鸡”,岭南人称之为“鸡泉”。“蛋”、“春”、“子”在这里是同义词,“蛋”一直是繁衍后代的象征。“无春”即“无子”,这是婚姻最大的禁忌。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往往决定着氏族的生存,因此人口增殖具有最高的价值。传统上,婚礼充满了生殖的象征,如花生、红枣、莲子、生姜、芋头、橄榄籽、饺子等。,都是在华远新闻网上展示为大家迷途知返的祈福。最忌讳的就是结婚不生孩子。没有“春天”的“盲年”自然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另一方面,说“婚姻双春旺”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这确实是个附例。
“盲年”不吉利,但双春吉祥吗?山东、河北有“二春年豆贵如金”的说法,湖北、河南、岭南有“二春年一冬十牛棚空”的说法。“双春”对繁殖有好处,但为什么对种豆养牛就不好呢?这里的理由也说不通。
至于“盲年”,普通人也有应对之道:这是粤北翁源的一个古老习俗,即“盲年”女子出嫁,要拿一袋煮鸡蛋,下轿时撒在人群中。大家欢呼一声,“新娘生来就有春天!”所以,一切顺利,每个人都开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盲年”只是人们协调历法的一个普遍结果,不是自然决定的,而是必然的。还是有办法处理的。“盲年忌婚”习俗的核心是人们对生育的追求。其实更多的是“口彩”,没有意义。科学像今天这样光明,还是有很多禁忌的。真的没必要!
-
作者介绍:
曾1982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1996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师从于教授。1985?2000年在广东韶关大学任教,2000年调入中国深圳宝安区委党校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岭南民族文化民俗学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