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还有哪些名人实践的例子?

1,富兰克林避雷针的想法(实践需要勇气)

富兰克林,18世纪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因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被誉为“电学之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闪电没有正确的认识。受一个电学实验的启发,富兰克林得出结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他的想法,他决心把天空中的闪电打下来。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儿子做了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

他把一块大丝绸手帕绑在杉木十字支架上做了一个风筝。风筝用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固定。细铁丝与细麻绳相连,用来放风筝。麻绳下端系有丝带,丝带上挂有铜钥匙。风筝带着闪电穿入云端,闪电在风筝上闪烁。

一道闪电闪过,富兰克林握着麻绳的手感到有点麻木。当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个电火花击中了他的手。“天殿”被引了下来。后来他用莱顿瓶收集“天电”做实验,证明“天电”可以像地电一样被金属导电,熔化金属,点燃酒精。

从此,人们认识到闪电的本质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富兰克林首先提出了避雷针的想法,经过多次试验,他做出了实用的避雷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称赞他说:“富兰克林是第二个从天上取火的普罗米修斯。”

2.王清任写了《纠正医学森林中的错误》(纠正理论错误需要实践)。

王清任是清代名医,代表作是《医林辨伪》。

书中既有他解剖实践和医疗活动的笔记本记录,也有他临床实践和诊疗经验的医案总结,还有他对医学理论的评论和古今评论的书评,浓缩了作者一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经验,把中医理论和实践在某些领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他学习《黄帝内经》时,他发现书中有许多错误。中国古代医书对人体脏器的位置、大小、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决心纠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

然而,没有尸检的尸体却成了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当时他在鼠疫疫区观察了300多具未埋葬的尸体,逐一解剖观察,并绘制了大量的内脏图。

王清任纠正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错误,并写了一本书《医林纠错》,附人体结构图25幅。

3.托尔斯泰亲自到战场视察,创作了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实践是创作的源泉)。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看完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

列夫·托尔斯泰写了《战争与和平》。他写一段俄法博罗季诺之战的时候,总觉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视察。

当他到达博洛金诺时,他仔细检查了这个历史战场的所有遗迹,牢牢记住了它的地形,并专门画了一幅画,标出了地平线和树林,标明了村庄和河流的名称,以及太阳在战时移动的方向。

回到家后,他将自己观察到的印象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了,他才在桌旁坐下,重新写下了这段话。这一战斗场面不仅生动,而且明亮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田野考察。动笔之前,司马迁走遍全国,寻找祖先的遗骨。

他曾参观过于霞遗址,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参观过韩信的故事,参观过刘邦和萧何的故乡,考察过秦军引水灌溉大梁的情况...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元乡,西达崆峒。庄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考察(实践可以改变错误认识)。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内科医生,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试、重考证的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年轻的时候听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看到它都会情不自禁地载歌载舞。李时珍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这株植物,一时没发现什么异常。为了一探究竟,他带着曼陀罗到处跑。

后来他亲自服用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兴奋作用,少量就能治病。过了头,在别人的暗示下,真的能做到叫你唱就唱,叫你跳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作麻醉剂。

李时珍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试图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当时很多人的迷信观念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5.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知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有外国人考察过中国的冰川,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投入巨大精力研究冰川。

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沙河县和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然遭到一些外国专家的狂妄否定,但他并没有失去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

1933,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做长江流域第四纪冰期专题学术演讲。会后,中外学者被特别邀请参观庐山。有外国专家私下告诉李四光,如果在国外发现这些遗迹,早就认定是冰川遗迹了。

此后,李四光加紧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在长江流域和黄山发现了大量遗迹,终于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水文和结构,发展建设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第一个挑战亚里士多德(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

16世纪,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真理。只有一个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寻找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

有一天上课,伽利略对学生说:“站在屋顶上,左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出去,哪个先落地?”

学生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落地。”伽利略摇摇头说:“不,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落地。”学生们感到震惊的是,竟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是错的。大家议论纷纷,狐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了比萨斜塔的顶端。很快,人们就像伽利略说的那样,看到铁球同时落地。从伽利略第一次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开始,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不一定完全正确,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而不是书本上的一些想象中的理论。

扩展数据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如何辨别真假?

1845年,马克思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要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也就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度,也就是思维的彼岸。关于没有实践的思考是否现实的争论,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是否真实,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来源:百度百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