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哪里?
1,战略思维混乱和失误。体现在:
第一,战略方向混乱。
从汉中攻魏,有两个战略方向:一是离开陇右;一种是直接通关。最终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思想混乱。诸葛亮四次战略进攻魏,第一次是在6年春出祁山;第二次是同年冬天出关;第三次出庐山;第四次出关。突然,任性,没有固定看法。这不能解释为惊喜。除了第一次惊喜,其他三次都是曹卫方算的。
第二,作战方针错误。
从进攻魏国,兵力不足,路途艰险,后勤困难,而魏国救援相对方便,有利快打。诸葛亮做事一向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持久之计求得平衡。这是优势形势下的战法,劣势形势下不能用。但蜀汉兵力有限,后勤困难,关陇一带地形复杂,处于劣势。支持这种战术是不可能的,只会失去得到的机会,必然失败。
第三,放弃基本,摆脱战略重点。
北伐的关键是攻占长安,但诸葛亮从来不以长安为目标采取行动,总是纠结在远离长安的地方,贪图小利。
这个问题,第四次战略进攻魏出斜谷的时候,司马懿的言论最能说明问题。见《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说将军们说,‘勇者以武往东,武往西五丈原,则诸军无事。’原上鲜亮的水果。"
——司马懿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诸葛亮出了斜谷之后,带着武功东进攻打长安,那么邴巍一定要和他决战,但是他坚持不下来。现在诸葛亮弃根西去五原,就成了武装阅兵了。因为对魏国没有威胁,只能坚守阵地,完全无视魏国的挑战。
从汉中出发,自西向东有四条路:陈仓路、谢谢路、洛古路、伍兹谷。伍兹谷离长安最近,威胁最大,陈仓离长安最远,威胁最小。魏延偷袭子午谷,恰恰是长安的要害,体现了极好的眼光。
所以诸葛亮政治谋略高明,军事谋略不足,这在《隆中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详见作者另一篇文章《重温荆州失守的根本原因及隆中对的真正价值》,有详细的解释。)
另外,诸葛亮在刘备夺取汉中过程中的表现也可以解释为:
《杨红传》:“先人争汉中,急发兵。总军师诸葛亮问洪,洪曰:‘汉中有利益州咽喉,无生路。没有汉中,就没有蜀国,这个家就麻烦了。在这件事上,男人要拼,女人要侥幸。出兵有什么疑问?" "
——汉中是舍之门户。为了确保放弃,我们必须抓住它。而从西川进攻汉中,形势非常有利,因为只有
有了汉中的帮助,要攻打西川是不可能的,曹魏也很难翻越秦岭支援汉中。如果兵来了,只要不打,对方后勤困难,难以持久。事实上,刘备就是这样到达汉中的。
因此,从战略上夺取汉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夺取汉中的计划完全出自法正之手,也是法正在面对夏的一战中杀了他。详见《法真人真事》。
关于汉中的重要性,黄权也提出了重要的建议。《黄权列传》说:“曹公败张鲁,鲁入巴中,曰:‘汉中若失,三巴必陷。‘这是伐蜀之臂。’故后主以权为护军,引众将迎击鲁。鲁已回南郑,遣曹公北上。但是,他杀了杜勇和朴虎,又杀了夏。据汉中说,他们都有权利寻求它。"
诸葛亮显然缺乏这种战略认识,不仅没有提前谋划,还表示怀疑。
2.我不明白后勤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曹卫方一直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一直很明智。
第一次从岐山攻魏,二月退回,但很快被街亭打败,所以认为失败是偶然的,没有意识到根本的后勤问题。其实就算街亭举办了,因为漕运不畅,能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个问题。
然后第二次攻魏出陈仓,历时1个月,失败。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放弃了所有的食物,但我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张合预料敌人会这样,果然如张合所料。
第三次战略进攻魏又出了祁山,很幸运有一头牛。它持续了4个月,然后退出。退兵的原因是暴雨冲毁了道路,漕运没有继续。这一次我们明显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对粮食运输问题做了专门的准备,做了专门的运输工具,但明显低估了粮食运输的困难,但相比前两次还是有进步的。在此之前,还有一次是夺取武都和,还有一次是为了反击魏的进攻。虽然成功了,但估计也受到漕运困难的困扰,促使诸葛亮想办法解决。
第四次进攻魏的,统治了的帝阁,是马的好运气。他坚持了半年,梁病死了。这一次和上次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仅进一步改善了交通工具,而且从制度上采取了重要措施,即在尽可能靠近战场的起点设立粮仓,开垦战场。最后,食物供应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可见诸葛亮前后发动了四次战略进攻,直到第四次才较好地解决了后勤问题,但依然困难重重。
这纯粹是技术问题。所谓专家看后勤,诸葛亮没有这类问题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诸葛亮虽然长期镇守后方,但对于前方可能遇到的困难,他没有经验,后来通过实践逐渐弥补。但可惜诸葛亮虚度年华,生命走到了尽头。
3.对于北伐这样重大的战略行动,诸葛亮行动仓促,缺乏统筹和长远规划。
体现在:
第一,前后战略步骤不当。
与汉中相连、远离魏国的尹平武都两县,应作为攻魏的战略准备先攻下。然而,直到两次攻打魏失败,我才想起要攻打它。
第二,出兵陇西、关中的目标不明确。
到底是想攻下陇西全境再想办法打到关中,还是想只攻下陇东站稳脚跟,然后无视河湟河西,直奔关中?
是先走龙溪,还是直接去海关?
是为了获取土地,还是为了吸引魏军参战,消灭其有生力量?
这些问题似乎事先缺乏明确的指引。诸葛亮的力量有限,一次只能集中一个目标。现在目标不明确,他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比如第一次从祁山战略进攻魏国,如果是为了夺取土地,就应该迅速派军队到前面,封闭甘肃路,这样连魏国的士兵也不准通过;如果是为了消灭魏国的有生力量,那就没必要冲到街亭去阻止援助。而是要把张合放进去打,以待为战。诸葛亮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决战的良好条件。
再比如,邴巍一直坚决不战,而诸葛亮却似乎在奋力一战。事实上,那是因为他没有攻击他要拯救的东西。如果像司马懿说的那样,以武攻长安,邴巍就要决战,无所遁形了。
三是轻进轻退,任意征服,缺乏制胜之道。
每次我们前进,我们就后退。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没有办法在战略上战胜敌人,结果是徒劳的。如果事先有一个周全的计划,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就不会像进退和任意征服那么轻了。而是该打而不打,一击即中。
比如第一次出祁山失败后,当年出陈仓,又失败了。第三次攻魏,从建兴九年春二月到夏六月,仅四个月就退了。这些行动从目的上看是战略行动,但从过程和组织准备上看,很难把它们看成战略行动,只能看成战术行动,非常不成熟。
4、缺乏见机行事的能力,看不出成败。
诸葛亮审时度势,缺乏创造战机和俘获战机的能力。司马懿对此也有评论,《晋书》。宣帝纪:
(第三次从祁山战略进攻魏)“皇帝说,‘多思少定’”。
(第四次战略攻魏出斜谷)皇帝傅叔问军事,皇帝答:“有野心,就看不到机会。计划多了,做的决定就少了。如果你是一个好士兵,你就没有权利。你虽养了十万兵,却落在我画中,必破之。”
——司马懿的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符合事实。
以下是具体的例子:
第一,一旦出祁山,天水南岸落户三县,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时候不能冲进去,会错过机会,失去机会。
这时,如果我们想获得土地,安全的办法是迅速派一支军队进入占陇(即街亭附近的龙道,现在的张家川附近),夺取西出口。这样陇西可以关了,有了突破口,但是连魏国的士兵都过不去。这是最安全的作战方法,一定会成功。诸葛亮等到魏国的士兵来援助,急着阻止援助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你想咄咄逼人,你也可以考虑派魏参加战斗,以便在决战中歼灭它。张合千里来援(从洛阳出发),孤军推进,犯了军事大忌。孙子兵法说,“有志于千里者,将升将军”,这是一举歼灭敌人的好机会。这个时候战场的选择,作战时机的选择,实力的对比,战区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出祁山时“带路骑二百人”(见《诸葛亮集》。第一卷。陇西前线有十几万诏令。当然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吃不完的话,张合后面还有曹真,曹真后面还有魏明帝。恐怕会弄巧成拙,但如果成功了,那就太可怕了,甚至可能会乘虚而入,去下关。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选择,取决于教练的平衡和决心。
【转自铁血社区/】
据《张必传》引《魏略》记载,游以陇西太守身份出使楚国,并坚持下来。"过了十天,大军到了甘肃,诸葛亮出师了."
可以看出,从三县到张援助的间隔至少是半个月,这时间足够安排了。
第二,街亭之战事关重大,主力应由主力领导。至少应该选魏延等经过战争考验的将领,这也是损失。(这也是毛泽东的评价)
第三,第二次攻魏的陈仓落入曹真的圈套,但是被陈仓挡住了,下不去,所以去了三个白白的输了。
四、第四次战略进攻魏出斜谷,拒渭南,不能迅速过渭河,损失战机。这四个损失也是。
至于诸葛亮埋伏杀新美乐股份公司、张合,只体现战术上的聪明,不体现战略上的智慧,对于统帅来说是不够的。
5.缺乏冒险精神。
诸葛亮一向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冒险闹事,过于保守。但蜀汉兵力有限,后勤困难,不可能支持这种战术,注定要失败。不能出其不意,不能灵活机动,必然被动。所以说“巧思短。”
治国理政,治大国如烹小鲜,必求至善,不可轻举妄动。但是,如果你在寒冷中打破敌人,你必须抓住机会,做出成绩。官渡之战,袁绍围攻曹操达半年之久。曹操见自己没饭吃,就问贾诩,贾诩说:“公勇胜邵,民胜邵,机胜邵。有四胜六个月不确定,但顾万全也是这个原因。必须决定,一会儿就能决定。”操引兵出,围邵寨三十余里,破之。
决定性的机会是果断地抓住机会或者利用敌人的弱点创造机会。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我们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决策,大胆的行动,敢于冒险的勇气。林彪有句名言“有三分把握就能打一场战争”,和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并不矛盾。完全拒绝冒险,事事专心肯定不行。只有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选择手段,才能把三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比如魏延偷袭子午谷的计划,就是一个很奇怪的计划,完全值得一试,而诸葛亮就是不敢。他不想去想这样的机会有多难得。就算魏延的计划失败了,也是大事。损失远低于街亭,对蜀汉不会致命。但是成功的几率很大。
6.缺乏用人能力。
诸葛亮身边其实有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赵云、魏延、吴懿、李延、王平、邓骘等人。如果马苏能多锻炼,他会成功的。还有马超的哥哥马岱,他家在西羌势力很大。这些人都是有才能的将领,但诸葛亮没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身边,很少有机会独立领导。战时都是挤在一起,由诸葛亮控制,不能达到奇效。尤其是魏延,智勇双全。他是《国槐》中的大明星。遇到魏延,一战也破了,可惜不能大用。
诸葛亮喜欢马谡。“每一次向部队介绍自己,都会取得成功。”结果街亭之战被张合打败。
诸葛亮喜欢姜维,结果擅自改变了魏延的汉中防御体系,遭到钟会的攻击,一战而破..
而诸葛亮在政治上、行政上善于识人用人,但在军事上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识人用人的能力要差很多。
7、能力不足。
《诸葛亮传》引用魏《春秋》说:“诸葛公彻夜未眠,被罚二十余,亲自观看。”你不需要太多别的。
我做到了。
杨别传。《韩吉陈辅传》引《襄阳纪》:杨勇为丞相诸葛亮主簿,自校书好滋味,直谏。有一条很长的建议供参考。最后几句话是:“今明两天,为治公,是弓自习书,流汗不累!”表示感谢。
诸葛亮运筹帷幄中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天才,他也知道后来的士兵。他的治军水平是一流的,打仗水平和一般将领相比也是很高的,但是和周瑜、鲁迅等一流人物相比就差很多了。他的城楼水平达不到周瑜和鲁迅的水平,原因有三:
一个是先天禀赋可能不足。
这一点不能讨论,只能根据实际表现来判断。
第二是个人特点决定的。
名望和名人往往不能同时兼得。原因如前所述,是两者的工作特点经常不一致,所以要求的工作方法和个人特点经常不一致,难以调和。所以,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出名过,又能同时出名的人,是不可能做到两方面都一流的。诸葛亮的表现已经很突出了。
第三,后天训练不足。
不经过实战训练是不可能掌握带兵打仗的能力的,必须要有经验。
历史上著名的士兵,如孙武、吴起、孙膑、庞涓、乐毅、韩信等。,一出山就擅长打仗。那是因为他们受过老师的教导,受过系统的训练,对军事已经烂熟于心,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周瑜、鲁肃、鲁迅等所谓贤明将领也是从小练骑射武艺,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出山前是一个纯粹的文士,风度翩翩。他没有接触过武器,也没有专门练过军事和军事战斗。所以我虽然本应该看了很多美术书,学了很多战争史,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毕竟缺乏实践经验,所以临阵退缩会犯很多低级错误。但他善于教学,管理水平高,注重技战术的学习,所以军队能做到军纪严明,部队组织严密,盔甲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能和纸上谈兵的马谡处得很好,看不到他的问题,而久经世故的刘备却能一眼看出马谡的夸张。马苏的夸张,其实是因为他缺乏实战训练,因而缺乏经验。如果能日积月累给锻炼机会,积累经验,可能用处不大。
我们认为历史上的名人,尤其是能执行复杂危险任务的人,都需要经历,都需要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诸葛亮自己的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六出祁山,诸葛亮从小不成熟到成熟。从第一次在形势大好的一战中被张合击败,到最后面对魏国的重兵,可以看起来持久,完全不一样。
最终总结:
第一,诸葛亮出山的时候,纯粹是个年轻的文士,才27岁,没受过军事训练,不知道怎么当兵。他只是萧何,不是韩信,也不是张亮。
第二,刘备一生都把诸葛亮当萧何,从来没有当韩信或者张亮。从来没有让他独立战斗过,每次出门也从来没有带在身边。
第三,诸葛亮在军事上一直缺乏实战训练,以至于刘备死后诸葛亮独立统一军队时,表现出军事经验的严重不足。
第四,历史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对魏的战略进攻只有四次。除了第一次,每一个动作都被魏算计了,所以魏每次都赢的很轻松。
第五,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从一开始的不成熟,到后来逐渐成熟。说明他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也证明了刘备对他的看法和我们对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第六,诸葛亮智谋的局限性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因为这种天赋来自天赋,不是后天可以学会的;也要看个人特点,很难改变。他的个人特点使他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但同时也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
第七,诸葛亮缺乏当机立断的素质,缺乏在战场上创造战机、把握战机的能力。所谓“野心不见,计划多,决策少,好兵无权。”在攻打魏的过程中,他犯了许多低级的战略战术错误,以至于连年攻坚战,一无所获,浪费了国力。
第八,诸葛亮下不了决心,做不了计划,冒不了风险,用人不行,上任不行。这五个缺点决定了他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
第九,但是诸葛亮在军事的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诸葛亮推演兵法,发明八阵图。司马懿跟随他的阵营说:“天下第一奇才!”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蜀亡后,还专门派去学习他的调兵遣将之术。
——诸葛亮损益,发明木牛流马。“整理军旅,机械装备技能,考察极致”,可见他是一位杰出的技术专家。蜀汉死的时候,有102000名士兵都有盔甲,说明蜀汉一直在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道路。
——诸葛亮治军。“行列整齐,赏罚分明。”、“(渭滨耕田时)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中,而民则闭塞,军则无私。”说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管理者。
——诸葛亮留下了许多军事论述,可见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理论家。
以上出色的表现和成就,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赞誉,足以被誉为天才和军事家的称号。
但是,他是一个有明显局限性的战略家。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处处被算计,很难做出成绩。这是一个遗憾。诸葛亮善于带兵、练兵,却不善于用兵。“用兵如神”这个词,从来没有和诸葛亮联系过。
Postscript描述: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诸葛亮或者刻意贬低诸葛亮,而是为了更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认识到人无完人。事实上,这种杰出人物的一些董事会非常短。也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得到的诸葛亮形象和现在思考历史后得到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
传统人物通常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作为中国人民的传统象征,诸葛亮在人民中被神化为智慧的化身。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被成功美化。《三国演义》的成功美化,也强化了民众的神化。虽然早在《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就已经成为民间的一个符号和一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但《三国演义》的成功演绎和塑造,将民间神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领域。当一个历史人物成为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时,他就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他的历史真实面貌如何是另一个概念,各人各做各的事。
我们在这里讨论真实的历史。在真实的历史中,没有神,只有人。所以,只要说的有理有据,有理有据,就没必要有什么顾忌,也没必要批评。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采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