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哪个皇帝最有智慧?

当然是周朝的开国皇帝郭威。

郭威是后周王朝中一位著名的后君主。

文/夏杰已被阅读253次。

——写在郭为诞辰1100周年之际。

时间的脚步轻轻一跳就是一千年。当我们三个人,带着21世纪纪文熙的春风,带着瑶乡48万人的深深祝福,驱车数百里,来到五代始祖郭威的墓前,我们的心仿佛穿越了一千年的时空,与一代名君郭威,一个清净圣洁慈悲的人,紧紧相连。

这一天是2004年4月6日,不是很晴朗。与隆尧诗社社长郭银洲、副会长张自法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郭威、柴荣的墓。当我们一路寻找到河南省新郑市郭店村以南约一公里的地方时,我们惊喜地看到一座高大的陵墓,它高高地矗立在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绿色的麦田中。这是郭威的墓,一位我们瑶乡儿女引以为荣的名人。

缓步来到墓前,一座大理石纪念碑上,庄严地刻着郭威的名字。环顾陵墓四周,高约9米,周长103米,保存完好。不奢华,不张扬,简单,朴素,厚重,与我们心目中郭为的形象不谋而合。墓地周围,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开得烂漫,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荒凉的景象。可见郭为的灵魂并不孤独。虽然岁月流逝,但他的悲悯和睿智却长久留在人们心中。

我们没有带花,只摘了一大束油菜花,和瑶乡的诗词等手稿一起放在他的墓前,为他添一份黄土,送去我们的祝福,寄托我们的哀思。近在咫尺的郭威的灵魂会不会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同根同宗的老乡们会不远千里来拜谒?

风弄乱了我的头发,吹走了我长长的思绪。

当今世界,钱潮风起云涌,物欲横流。在商品狂潮的浪涛中,在滚滚红尘中,郭为的《知音》有多少人?此刻,触摸着冰冷的石碑,与傲立千古的灵魂对话,我的心情在1100年的天空中起伏。我知道我们不仅仅是在致敬一代名君,更是在致敬他做人的骨气,致敬民族的气节,致敬历史。

郭威(951 ~ 954在位)是五代时期周朝的第一个皇帝。隆尧县果园村,出身贫寒。公元951年,由他的部下建立,夺取政权,建立后周王朝,定都开封,开封为周太祖。他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兴利除弊,免除额外征费,取消各郡贡献的珍奇食品和特产。他曾对宰相王君说:“我出身贫寒。当我有机会当皇帝的时候,我怎么敢养活自己以至于危害人民?”。他虚怀若谷,节衣缩食,在中国过着平静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广顺四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享年51岁。虽然他在位只有三年半,但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却深入人心,激励了后人。他一生的重要成就是初步惩治了腐败,为政治注入了新鲜空气。郭威的治国体系是通过改革统一的。他进行的改革不仅是方方面面的,而且政令畅通,立竿见影,成效显著。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是他老实,提倡节俭。正是他广纳贤才,造就了魏仁福、王波、古力、范雎等一大批有志之士。是他整顿了吏治,减少了剥削和压迫;是他招揽难民,组织生产;又是他,治理河患,灌溉良田,发动统一战争。一份真心,只求人民富强。他的智慧、他的悟性、他的思想、他的经济、他的改革、他的统一战争,都为赵匡胤建立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一直是历史学家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封建统治者。不安静,不遥远,不冷漠,不清晰。郭威一生节俭,主张薄葬。晋王柴荣生前多次被告知:“陵事节俭,绝不能差于民。陵墓不得用石柱,只能用砖,并以瓦棺、纸衣陪葬。”郭为节俭办丧事、率先垂范的做法,至今仍给我们一些启示。与历代帝王陵墓相比,后周的帝王陵墓大概是最朴素、最节俭的了。在厚葬盛行的封建社会,后周皇帝体恤民情,厉行节俭,确实难能可贵,值得效仿和学习。郭威的养子周世宗·柴荣继位后,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英主。后周毛的御花园和柴望京虽然已经烟消云散,但是郭威和柴荣父子两代人作为英国国王的名声,在米卡上却在人民心中经久不衰,从未停止过造谣,也永远不会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