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企业是跨国并购?能详细说说吗?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对外资形成了深度需求,各国政府纷纷放宽对外资的限制,降低门槛。作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跨国并购在此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对中国企业的跨国战略进行了初步研究。一、中国企业跨境M&A现状2000年以前,中国企业跨境M&A只是零星出现。当时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只有少数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其中首钢1993收购秘鲁铁矿公司、TCL 1999收购港资公司就是典型案例。然而,即使是这些罕见的跨国并购也初步显示出对企业发展和国际战略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企业跨境M&A案件数量和M&A总额快速增长。根据商务部汤姆森金融发布的信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从2003年的23.4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543.8+086.69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80%。2008年,中国跨境M&A总额达到6543.8美元+029.58亿元,比2007年下降30.6%。从M&A覆盖面来看,发达国家跨国M&A主要由欧美构成。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在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17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投资,全球覆盖率为71%。其中,中国企业的海外M&A目标主要集中在亚洲。比如中国汽车企业和电器企业合并日韩企业。M&A在亚洲的贸易额从2004年的3243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648亿美元,占中国海外M&A总额的45%..美国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跨国并购所指向的产品价值链部门逐渐高端化。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一直在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1)销售网络。收购国外知名企业的销售网络。中国浙江万向集团曾经以OEM的方式,借助美国舍勒公司的销售渠道进入北美市场。1998年,舍勒亏损严重的时候,万向的美国销售额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两年后,万向与美国LSB公司合作,以42万美元收购了舍勒。因为舍勒曾经为万向提供销售渠道,从直接效果来看,收购舍勒的关键意义在于舍勒对于万向的市场网络。当然,收购的舍勒资产还包括品牌、技术专利和专用设备。本次收购完成后,万向集团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8个国家建立、收购和参股了20多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一家跨国公司的框架。(2)技术专利和R&D机构。中国企业收购海外技术专利和R&D机构。惠州侨兴集团2001斥资3000万美元收购法国飞利浦手机R&D中心。为后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点也是对方的技术体系,包括:BOE、杭华力、SAIC、碳化硅等。(3)品牌投资和重组。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品牌投资也包括品牌收购。如2002年初,上海电气集团与美国晨兴集团联合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株式会社(简称“秋山”),并由此获得“秋山”的品牌所有权;至于2005年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部门,双方还就并购后的品牌重组签署了特别协议,即联想集团在并购后可以拥有IBM品牌的5年使用权,并可以永久拥有原本属于IBM的笔记本电脑品牌Thinkpad。2.M&A的主体仍然集中在国有企业。目前在华跨国并购的主体仍集中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如中信集团、首钢集团、中化集团、中建总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他们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交叉并购的主力军。他们为中国企业集团的跨并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树立了典范。同时,这些企业往往与政府关系密切,这使它们在跨国并购中具有比较优势。3.民营企业资源型跨国并购不断取得进展。21世纪初以来,随着我国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我国民营企业资金实力和对外交流的增加,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取得了进展。2006年,无锡通达集团公司正式收购南非圣宝矿用电缆公司51%股权,总投资291.65438+20万美元,中方投资654380+50万美元。2007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收购了英国Stemcor控股公司旗下澳大利亚萨维齐河铁矿90%的股份,总投资6543.8+008亿美元。2008年,河北邢台德龙钢铁公司透露,将接手兰伯特角铁矿石公司70%的股份。2009年,吉利汽车收购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的“沃尔玛”品牌项目。虽然最终没有签署,但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4.M&A产业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M&A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企业海外M&A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92年至2000年的第一个投资高峰期,这一阶段以窗口公司为主,行业集中在一些当地可能受欢迎的产品,如机电产品和纺织产品。因此,投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一般来说,此时的跨国并购主要是试探性的,这种并购的规模并不大。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分界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了第二个高峰。第二次高峰,中国企业开始将M&A的目光延伸到美澳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再局限于小企业。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在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M&A比例分别为45%、23%、30%和4%。虽然亚洲占比最大,但欧洲、北美、大洋洲的并购占比都在上升。一方面说明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发达国家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这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寻求国际市场和发展自身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问题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仍需完善。中国企业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但政府没有很好地转变角色。政府对外投资的微观管理模式仍然建立在“复杂的审批程序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的思维基础上,没有让投资者进行自我管理。还存在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内容多、效率低等问题。此外,我国尚未出台系统的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尚未形成完善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虽然商务部颁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促进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该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明确和简化了审批程序,原则上强化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规范了境外投资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行为。但设计仍有局限,在投资目标、投资主体、投资形式、融资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这就很难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规范和保障。这说明政府“走出去”的政策激励力度不够,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拓展范围不够。目前,中国企业的跨国M&A仍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工业制造领域,高度集中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项目(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制造),以品牌和技术专利为导向的技术寻求扩张范围不够。品牌和技术专利形式的跨国并购只发生在少数个别企业。这说明中国以品牌和技术专利形式进行的对外投资不足,而且与寻求资源和寻求市场的跨国并购相比,寻求技术的跨国并购在中国“走出去”战略中占据的地位不那么突出。3.中国企业跨国M&A成功率低。2000年以前,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只是零星案例。21世纪前后,跨国并购如雨后春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数量和总金额迅速攀升。新一轮企业兼并重组浪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然而,M&A之后的成功率很低,一般认为只有3.5%左右。主要原因是:第一,收购容易,运营难,中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和国际化管理人才,要控制好被并购公司并不容易。第二,中国企业基本上收购了一些破产的公司,收购本身花的钱并不多,但要让这些公司正常运营,需要投入数倍于收购价格的资金。第三,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并购后的一大难题。4.中国跨境M&A的金融服务扩展不足。根据中央安排,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推出“走出去”和援外相关业务的公司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被指定为境外投资政策性保险的承保部门。近年来,专注于金融业的国际化也有利于与非金融企业合作“走出去”。但即便如此,目前只有面向外资的企业贷款初步成型。国内没有直接用于支持对外投资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特殊金融品种和金融机制,国内股权融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渠道也十分有限。至于企业对外投资所需的信用担保和贷款保险,目前只有少数经金融主管部门授权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在服务费率和效率上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与建议(1)政府应努力构建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首先,要适应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需要,不断出台新的投资促进政策,制定相应的促进法律法规。其次,全面清理我国国际证券投资管理法律法规,按照有利于促进企业跨国并购的要求,修订并形成新的国际证券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另外,对于所有经贸伙伴,继续加强在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方面的合作;此外,还应着力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2.应采用激励措施给予政策支持。政府部门要从目前以严格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以日常监管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应允许投资者自我管理,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过多或不透明的审批和报告。在中国企业M&A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把重点放在投资监管、投资促进和投资服务上。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应设立海外投资发展基金、面向中小企业的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对国家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建立和完善基金支持在我国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在税收方面,对“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税政策,特别是能促进出口、开发自然资源和引进技术的项目,应辅以税收优惠政策。3.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海外投资保险针对的是所在国的政策风险,而不是一般的商业风险。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政治保障。但从其目前的服务来看,主要以出口业务相关的保险为主,针对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业务仍相当有限。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失,增加了海外企业应对风险的成本。我国应加大对政策性风险基金的投入,使我国出口保险公司能够扩大承保范围和保额。(二)实施跨国M&A的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跨国经营管理建设。实施跨国M&A的企业应建立全球R&D中心。中国企业跨国M&A的主要动机之一是获取先进技术,但中国企业最需要的核心技术无法通过M&A自动获得..欧盟国家对核心技术设置了技术壁垒。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即使企业所有权发生变更,其核心技术仍被禁止向中国出口。也就是说,消化和应用这些技术需要一个磨合和转化的过程。中国企业不仅要依靠并购获得的技术,还要建立自己的全球R&D中心。比如华为在欧洲设立地区总部?全球R&D中心、联想集团总部迁至纽约、hivi集团海外总部两次都说明了建立全球R&D中心的重要性。2.跨国M&A企业应与国际价值链接轨。最大的危机可能是最好的机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可以进入全球产业的产业链,通过投资控股可以加速中国产业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融合。比如,中国的机床企业通过并购,把握了与欧美国际产业的价值链整合。大连机床集团完成了对德国齐默尔曼有限公司70%股权的收购,耗资近千万欧元。沈阳机床有限公司重启破产的德国希斯。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抓住被并购企业价值链的高端,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与国际价值链对接,同时除了获得技术,还可以获得现成的R&D团队、营销渠道和国际知名品牌等相关资源。3.实施跨境M&A的企业应以品牌为重要载体,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除了技术要求外,要把知名品牌作为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世界工厂”。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外需市场的重要载体。品牌的建立可以使我国从传统的初级产品中形成有设计、有质量的品牌产品。跨国并购可以为中国企业后续的国际化打下基础,中国企业可以初步形成一个跨国公司的框架。企业作为中国直接投资的实施者,将会发展壮大,这将有助于发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中国的外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