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纪事1990版

齐河县志编辑委员会

郝德禄主编邢王华常岳柯廷山副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1990 4000卷1354千字891页彩图3码58.00元ISBN 7-101-00673-6已知历史上编辑过6部地方志,第一部通志书编纂于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第二部地方志书编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知县蓝奋兴监制。共分8卷,计3万字,保存至今。第三部地方志书编纂于乾隆二年(1737),由一个知府的官员监制,有八万字。第四部地方志书编纂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万绵谦、范在知县监制,共10卷,40卷。第五部地方志书编纂于同治五年(1866),仅在第四部地方志书的开头加了序言,由知县李俊编纂,留存至今。第六次地方志编纂于1933年,由杨县长监制,共16卷,34卷,50万字,保存至今。

新版《齐河县志》于1981年4月编纂完成,收录2254万字,发表于1990。本编年史上限为1840年,部分可追溯到历史事件,下限为1985年,部分内容略有延后。《全志》除前言、通例、概述、大事记、文献、著述、齐河县沿革研究、驻齐部队简介、地方志修撰简史和跋外,由专题志和人物两部分组成。专著有:建筑、人口、自然地理、农业、林业、水利、黄河咽喉、工业、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利用、商业、经济管理、税收、金融、城乡建设、党和组织、民主革命简史、政权、CPPCC、司法、公安、民政、劳动、人事等。

齐河位于山东省西北平原,黄河下游左岸,与山东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隶属于县政府所在地山东省德州市盐城镇。据出土文物考证,大约四五千年前齐河就有氏族居住。金天会八年(1130),设立齐河郡。到1985,全县面积为1554.49平方公里。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降水量638.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7天,具有春旱、夏涝、深秋干旱的气候特征。人口601305,其中汉族占99.4%,还有回族、朝鲜族、满族、藏族、苗族、蒙古族等10个少数民族。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地下水净储量251.2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储量45亿吨,其中工业储量3.25亿吨。1978之后,齐河县各项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07265438+万元,比1980增长了1.5倍,比1949增长了6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受大跃进和文革影响,出现了几次“马鞍型”波动。1978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到1985,农业总产值7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2%,成为山东省粮棉集中产区,被国家列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优质棉出口基地县。

1985年绿化总面积2.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5.6%,林业总产值2311万元,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畜牧业主要以饲养牛、驴、骡、马以及猪、羊、鸡、兔等畜禽为主。被列为全国省区黄牛改良重点县、区域绵羊改良县、区域肉牛生产基地县之一。以开发利用黄河水面和低洼地为主要特征的养殖业发展迅速。1985年开发利用坑塘水面2453公顷,总产值11219800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30多种水产品中,肉质鲜美的黄河鲤鱼闻名全国,黄河刀鱼更是淡水鱼中的珍品。黄河流域的水稻、花生、红麻、红枣等农副产品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部分出口国外。齐河实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1978后发展迅速。1985年县属国有企业13家,集体企业37家,从业人员19291人,工业总产值199710000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5438+65438。主要工业有机械、电子、轻工、化工、棉花加工、纺织、建材、食品等。著名的工业产品有陨石牌矿渣水泥、板式家具、特级面粉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国有和县属集体企业职工年人均收入901元,比1978增加357元,是1949的7.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47元,是1.978的7.8倍,城乡人均储蓄1.31元。

淇河位于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投资建设了吉(南)汉(丹)、吉(德)、垦(里)渝(市)、齐(河)德(州)、祁南五条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所有乡镇都有了柏油路。1985年末,县乡公路总长295.7公里。新版齐河县志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淇河距黄河大堤78.87公里,弯急滩浅,与危工相邻,遥遥相对。两岸距离仅465米,素有“黄河咽喉”之称。因此,特设立“黄河咽喉”专章,展现齐河人在“根治黄河水害,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方针指引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为记录英勇的齐河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设置民主革命斗争史专章,全面反映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成立以来齐河人民艰苦奋斗的史实。

新版《齐河县志》(1994)获山东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