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盛产文人,皖北少见。皖北和皖南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地理因素

安徽被万山一分为二,北部其实主要受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和亳州、阜阳一样,整个地区都受大河南圈的影响,那个地方也属于黄河泛滥区。受这一带黄河洪水的影响,人们自然会追求个人利益和生存发展,会变得现实,所以塑造了非常强烈的个性,可以说是尚武、坚韧、粗犷、豪爽。

南方受长江文化影响,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皖南长江两岸自三国、魏晋以来一直是水稻主产区。以皖南芜湖为例。到了北宋,就变成了?土地比其他县大一倍,鱼、虾、竹、苇、柿之货足自负盈亏。它在国内的胜利也是世界奇迹。鱼米之乡。芜湖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便利。唐宋时期就有建粮仓运粮的历史记载。

而在明代商品经济的刺激下,芜湖成了?坐船旅游,百货公司扎堆?沿江重镇,皖中、皖南出产的大米在此汇聚、分散。芜湖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稻资源,得以乘势而上。19世纪下半叶,与无锡、长沙、九江并列为中国四大稻城。即使在皖南丘陵山区,明清时期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徽商群体,富甲一方。在这个富饶美丽的环境里,南方的人很淡定,很细腻。

第二,历史原因

到了明代,安徽才真正形成整体的行政区划。先秦时期,安徽省也有不少诸侯国。秦时安徽分属会稽、九江、泗水、庐江等不同郡。是吗?状态?类似行政区划的一级监察单位出现后,安徽仍分为扬州、徐州、禹州。三国,魏晋南北朝十六国,五代十国,宋金对峙,安徽属于不同甚至敌对的政权。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安徽南北风俗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北方崇武的同时,南方崇文的风气更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在皖南的徽州文化。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动力和发展?催化剂?。徽商作为明清十大商帮,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虽然从事的是广阔的商海,但他们精于儒学,名副其实。在惠州人的内心深处: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读书?。

徽商致富后,不仅投资于子孙教育,也不忘回报家乡和社会,特别重视家乡的文化教育。为此,他们花费大量金钱建立学校和书院,鼓励阅读,培养人才。如清代歙县大盐商包智道,曾一次性向本县紫阳书院糊火捐银8000两。在惠州,有一句谚语,即?三代不读书就像一窝猪?、?娇子不爱书,书却成了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促进了徽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