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意境与诗画的关系

1古典园林与古诗词绘画溯源

园林意境与古代诗画意蕴。

园林艺术是动态的空间艺术(包括植物景观的季节变化和游客的动态游览序列),其景观元素是物理实体。按照一定的主题布局,排列元素,形成各种园林空间,园林空间主要是诉诸视觉,所以园林艺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物质因素较大的空间视觉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表现,而古诗词和古画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对意境的创造和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借鉴。

什么是意境和园林意境?《辞海》对意境的定义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的思想境界”;园中的意境可以理解为:“园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象的情景,夹杂着创作者和参观者的思想感情,它们之间的共鸣被称为意义之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最高境界。

一般来说,有两种创作和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象征的手段(即类比和联想)来表现,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用砚台、湖石、黄石、雪石分别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但类比产生的联想(象征手段)只能用文学语言(园林诗)和文学作品来创造。另一种是用对联来表现园林的意境(尤其是五代末,对联是在唐代诗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们发展于宋代,尤其是在园林中)。对联是语言艺术、时空艺术,是中国古典园林诗歌的精华。它的媒介材料是文字(语言)——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载体(人工符号),比空间视觉艺术(象征手法)具有更大的精神内容因子和更大的时空场。语言艺术的表意功能可以唤起游客形象思维,扩大其联想,自由联想和体验园林意境的无限空间,从而达到“触景、融景”。

如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山区的陆云寺“含太古山宅”,意为“山犹太岁,心在帝Xi”。

所谓“静太古”,就是学习三代前的明君,突出他的意境。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艺术的媒介材料(对联)的特性决定了语言艺术是一种精神内容比较大的艺术,其精神内容的审美价值增加了。

刘天华曾说,比如对联、石雕就像西方的“题乐”,而这种诗歌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就是中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景”。

1.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是原始的。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可以追溯到它最早的产生时期:殷周时期(即划出一定的自然区域供帝王贵族狩猎娱乐的动物)——秦汉时期的建筑宫殿,这是它的历史背景之一。

关于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可以理解为老子和庄子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经济衰退、战乱不断、社会混乱,使自信心崩溃、理想幻灭的文人阶层日益树立起一种以自然、舒适、宁静为特征的生活哲学和情趣,使文人专心致志于实现内心的平衡,追求田园生活,隐居在自然的河流中,一种自然的审美应运而生。田园诗、山水诗、田园文学相继出现。反映在艺术上,出现了以歌颂隐逸为主题的人物画。为了给这些人物一个合适的环境来烘托主题,山水画开始逐渐发展成为那些文人活动空间的背景。转折点是从3世纪到6世纪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私家园林,如北部石冲的“金谷园”和南部湘东的王小毅。

皇家园林,如曹魏洛阳方盈森林园林(华林园林),都是寺庙园林的兴起。

在鼎盛时期,隋唐皇家园林有隋代洛阳的西苑,唐代长安的大明宫、华清宫、兴安宫,私家园林如白居易的花园,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山庄,诗人王的天山王传,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等。

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园林曲江出现了。

成熟初期:从东晋的自然山水园到唐宋的写意山水园,元明清初(雍正)的写意山水画以简单的笔墨获得了深远而广阔的艺术效果,发展成为南宋的写意画派。

这一画派的理论和创作技法对造园艺术影响很大,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加紧密,能够凝练地概括和再现自然,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

北京的园林大多集中在首都东京和西京洛阳。京城是京城的首都,皇家园林大多集中在这里。在宋徽宗,著名的“艮岳”建在宫城县的东北部。

到了明代中期,又形成了一个造园的高峰。明代中后期建有拙政园、留园、艺苑、御风园,并向扬州、太仓等周边城市蔓延,出现了、、元、周等造园家。

成熟后期:清代中后期,康乾城市主要是在明溪园的基础上建设的。北京西北郊有静宜园、景明园、圆明园、长春园、清漪园(今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代锦绣园林五大皇家园林,乾隆六下江南,如圆明园40观、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园36观、乾隆园36观。在京外,明清私家园林多分布在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北京主要是朝鲜皇室和达官贵人的家。

2.古典园林意境与古代诗画的关系。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自然一脉相承。

清。钱泳在《在园中漫步》一文中说:“你把一个园林作诗,必须做到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避免堆砌,避免错杂,才可以称之为好的结构。

”道出了诗歌、绘画和园林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造园的一个总原则是“虽是人为,却是自然”,这是中国园林受文学、艺术、绘画普遍规律影响的特殊属性。

中国园林的“以景写情”是中国“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应用于中国园林的反映,而“真的是假的,假的是真的”的造园理论意味着绘画理论处于“似与不似”之间。

2.1诗画在创造景观中的作用。

2.1.1诗画参与景观(山水)的形成。

在古典园林中,匾、题、联、诗、梁、楼、雕、文、画等被广泛用于造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题园”,匾额、楹联的运用可以直接成为一景,起到衬托和深化主景、环境的作用。可以说是对联、匾额、题字、对联。

如亭、阁、船、亭、楼、桥上的对联、匾额,杭州西陵印刷厂门口的墙雕,北京颐和园长廊上的绘画,都增添了园林景观的情趣和文艺气息。

正如曹雪芹借贾政之口在《红楼梦》中所说:“...如果有大场面,或者亭台楼阁,没有标题,又是美景,肯定不会上色。”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成分,古代园林会是什么样子?只剩下干瘪的外壳,毫无生机,其意境更难体现。

2.1.2诗画体现园林意境(观点)。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皇家还是私家)都讲究这种意境的创造和表现,体现古典园林的主题意境,诗画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

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突出主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林的主题,如江南典型的私家园林,如大师园、留园、个人园、袁绍园、拙政园、怡园等。

这些都是再现城市园林中山川等自然风貌的场景,其布局体现了一种“以小见大,看山近在咫尺”,“以勺代水,以址代画”的境界。

并将园主的思想感情交融寄托,提升其意境的深邃境界。

之所以命名为“网主”,是因为“宋宗元自号“网主”,严启元依仗钓鱼隐居之意,亦取巷名与声相近”。

原来,宋宗元的母亲年事已高,50岁的陈清苦苦哀求回到家乡,并修建了网景花园,作为退休养老的地方。

他把自己比作一个渔夫,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花园。一方面,他借用了《史记·园林》中“隐居钓鱼”的本义,有隐居自悔之志。而且因为花园旁边有一条叫王思的巷子,谐音;因苏州拙政园建于明郑德年间(1506-1521)大红寺旧址,故名“拙政”。

他自己也曾说:“我退四十年,同时人起坐八次,爬三次,而我只退一县之林,政穷于岳,故知园。”

反映了他的隐居情怀和对农村的兴趣,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对他们追求享乐、轻忽国事的嘲讽。

另一种是突出某个景点的主题,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景点,体现了几千年来君臣相和、忠君爱民的思想,也标榜了统治阶级范恩重于民的思想境界。

古代皇家园林所强调的“一池三山”的园林格局,是封建帝王统治阶级追求“海上仙山”、“长生不老”和统治阶级持久统治地位的体现。虽然其所采用的园林布局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享受奢侈的场所,但单从造园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体现了一种园林“意境”。

再比如颐和园的花园,意思是煽“仁义道德”之风,即“劝善慰安”。“洋人峰”是一座沿着主轴线沿着天然岩石逐渐上升的扇形建筑,其立意与整个园林的布局很好的协调。“洋人峰”的牌匾在主题和意境上起着突出的作用。

其次是观点。

如诗词楹联有拙政园中心景区“四面荷风亭”,额上挂“四面荷风”,亭栏对联:“四面荷花,四面柳,一池秋水,一口井。

“独坐亭中,看的荷叶,垂柳,徐来的清风,荷香,真是‘柳浪遇双桥,四方来风’”文木溪香轩”留在苏州,位于黄石假山上。山上有许多桂树。八月中秋,桂花香四溢,故名“文木溪香轩”,并题写了一副对联:“怪石满千古美,桂花移山秋”,点出这里怪石与桂花相映成趣的迷人景象。

还有匾额:柯子(园林)、的(杨瘦西湖)、法景晚钟(杨大明寺)、洗秋、饮青(北京颐和园)、柳荫路屈(苏拙政园)等。对联有:清风明月无价,有情近水远山(苏苍)好气溢芳甸,素云连叶川(杨瘦西湖,长滩);月满水,云起-天山(少年瘦西湖,月景)都是通过吟诵、对联来发挥园林意境的。

2.1.3诗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

诗画的运用使园林景观产生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蕴

如“蝉林更静,通宫山更幽”(苏拙政园。向雪魏云亭)出自南朝诗人王绩的《入若兮》一诗。亭子隔池面对元香堂,处处栽梅花,清香浮动,枫柳松竹争光,“香雪”为于梅。几声蝉鸣和鸟鸣,表现了森林和幽山的静谧,居高临下,欣赏着中央花园的景色,远处水波灿烂,亭台楼阁若隐若现,近处山上树木葱郁,鸟鸣声起,山下溪水流转,芦苇摇曳,寓意着有野山有湖。

平山堂(杨瘦西湖)有一副对联“渡山至此堂,太守宴,众客欢”,是欧阳修在此设宴的真实写照,暗喻了主人轻视朝廷,事业失意,隔岸观火的封建士大夫思想。景观和思想内容已经高度融合。

绘画对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和创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园艺理论和绘画理论是相通的。造园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景物中创造无限的意境,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山近在咫尺”。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造园理论都来源于绘画。比如国画讲究“行云流水,寸步不离针”,造园就是讲求统一变化,协调对比,高低错落,循序渐进。

绘画对造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画论是造园的源头;绘画和雕刻参与园林景观的形成,起到衬托和修饰园林景观的作用,如古建筑的绘画和石雕,都体现了绘画在造园中的作用。

很多古典园林都是画家设计建造的,比如扬州以前的片石园、石湾园,据说都是画家石涛堆砌的。明代画家,是苏州拙政园主人王的客人。季承和文震亨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两位园艺师和园丁,同时也是画家。

2.2在时空观念上,园林艺术与诗画的意境既相似又不同。

中国的诗和画都力求用有限的长度、空间和广度创造无限的意境,追求“境生于象外”,以表现意境,寄托情感。但由于景观营造要素和创作材料的不同,园林意境的表达和创造更进一步,现分别阐述:

2.2.1园林艺术创作的物质实体,在表象上比诗和画更具体,在意境的创造上更深刻。

中国的园林艺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屋、兽为有限空间内的原始创作素材,经过精心构思和空间布局,在自然景物中营造出一个有着无穷幻想的艺术形象,“别开一个城林之外的幻境,壶中之世,人间”,“在幻境中仰望宇宙,远眺商品繁华”,使人得以有限。同时遵循艺术构图统一变化的一般原理,以及在造景中运用这一原理产生的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尺度等构图原则来布置园林,从而充分表现主题和意境,创造无限的艺术境界。

2.2.2在时间和空间上,园林艺术的意境表达比诗画更直接、更深入。

园林艺术是动态的多维立体空间造型艺术,表现的是亭、桥、廊、山、植物等物理实体。它是通过一定的造景手法来布局的,意境可以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一年四季加上季节性的山水,富有自然的表现和时间的连续性,山水的动态序列是诗画中意境的创造和表达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园林的意境可以通过古诗词古画来创造和表达,古诗词古画可以直接参与园林物象的景观——山水的形成;同时可以突出主题,点出景物,拓展园林景观。另一方面,园林为古代诗画的表达提供了场所,并演变成题上吟诵、墙上镌刻等多种诗画。它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意境的创造和表现与诗画相辅相成,互为借鉴,各得其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