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鲁迅作品和中学语文教学,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俄罗斯著名评论家巴赫金曾提出一个概念:复调小说。这是从乐理中借用的一个术语。复调的本意是指一首曲子中有两个以上的主旋律。如果一部音乐作品整体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两个主题就不是分开表达和展开的,而是有对话关系的。否则就是独白。古典意义上的音乐是典型的单一主题,音乐的美感来源于和声。然而,在现代音乐美学中,和谐不再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灵魂被撕裂,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普遍的分裂。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中有多重结构。所以古典美学中单一的旋律无法表达现代人内心的深度。于是无调性音乐在本世纪初出现了。用扑朔迷离的声音组合表达人复杂的灵魂世界。
小说也是如此。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叙述者,也就是说故事的人,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他可以完整的讲一个故事,因为他自己的灵魂可能是分裂的。在他的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中,他不自觉地在故事中暴露了自己的内心矛盾,所以他更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复调小说,其实指的是作者自身多重人格的对话。《在餐厅》和《孤独的人》都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但是,这个“我”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独立的角色。他们不仅对各自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还将自己融入小说的情节,与主角形成对话关系,甚至成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双重角色。“他们似乎是一对具有独特心灵感应的双胞胎。虽不相同,但关系密切,骨骼相连。”(注:王辉《反抗绝望》其实这两个双重主角都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面。在他们谈话的背后,是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内心深处的一种冲突。《在餐厅里》和《孤独的人》(以及《头发的故事》)的叙事特点是把自己的内心经历分成两个角色——两个孪生兄弟,一个以简单的独白的主观方式呈现,一个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恰表现了作者本人所经历的诸多内心矛盾,是鲁迅最初的艺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