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名人清廉的故事?

于成龙1

尽管于成龙的官阶越来越高,生活却更加艰难。为了遏制统治阶级的奢侈腐败,他带头践行“为民者,必先躬,救仆也。”

到了直隶,他“用面包屑和大米做成粥,与仆人们分享”。在江南,他“日食时做一碗粗粥,一勺稀饭,一年四季吃菜。”因此,江南人亲切地称他为“余”。

在严格的约束下,巡抚衙门的官员说:“菜、茶拿不到,每天摘完槐叶就吐出来,树就秃了。”他在海上漂泊了20多年,孤身一人在世界上,没有家人。只有一个妻子离开了20年,他才能见到他。他的清苦节。当时很出名。

2.于谦

正统初,杨士奇、杨蓉、杨普主持内阁,他们都非常重视于谦。于谦请的东西早上写,晚上批,都是“三阳”赞助的。

“三阳”死后,宦官王镇大权独揽,骄横跋扈,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数百名官员争相献金奉承。

朝会期间,去见王镇的,必须给一百两银子;若能献上一千两银子,只能酒菜招待,醉回家。而且于谦每次去北京玩都没带什么礼物。

有人劝他:“你不会送金银财宝,就不能带点土特产吗?”于谦潇洒地一笑,摇了摇两袖,道:“只有清风”。

3.司马光

司马光在洛阳编辑《资同治鉴》时,住处十分简陋,于是另设地下室进行研究。当时,大臣王也住在洛阳,他的豪宅非常豪华。中堂建了三层,顶层叫朝天阁。洛阳人戏言:“王家钻入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可怜的司马光没有想到安葬,也没钱给妻子办丧事。他要典当仅有的三顷瘠地,放灵柩服丧,尽丈夫之责。司马光做了近40年的官,官大到连妻子都是典型的陪葬。重读历史,让人深思。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寒窗苦读,进入仕途,都是为了炫耀家世,荣华富贵,得到后人的宠爱,影子,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是难能可贵。

嘉庆八年三月,宋仁宗送给司马光一百多万元和数不清的丝绸珍宝,司马光不为所动。

司马光年老体弱的时候,他的朋友刘贤亮打算花50万买一个侍女给他用。司马光婉言拒绝。他说:“几十年来,我不敢常吃肉,不敢穿真丝粗布。我怎么敢花50万请一个女佣?”

4.(英、瑞)哈里(人名)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考取乡试后参加考试。他先被任命在福建南平教重庆,后升任浙江淳安、江西兴国。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上任,老朋友升官,总会有人送些礼物祝贺。

这些礼物只要金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哈里公开贴出告示,称“如今身为法院官员,不同于家中的隐私。”然后把别人送的礼物一件一件地还回去,甚至是老朋友贺邦泰和舒从远方送来的礼物。

至于大众的便宜,不花一分钱。哈里死前,兵部送的柴火多了七块钱,他得还。

5.姚冲

姚崇在武则天、宗瑞、玄宗三个朝代都担任过宰相,成就和资历几乎无人能及。然而这位经验丰富的宰相,一生“以贪为宝”,“以廉为师”。

即使是在开元时期,国家权力达到顶峰,个人地位达到顶峰的时候,他仍然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因为清廉,他只拿了“死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所以在北京闹市区买不起房子,全家只好住在远离朝廷的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