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寺,昆明的老建筑
?周六去了红十字会医院,看完病刚好接近中午,就在医院旁边的肖杰巷简单吃了一碗牛肉面,然后就可以沿着肖杰巷往西去华山东路郑萍街大德寺双塔参观了。
?宝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被称为“格坡”。然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古代,格颇这一外来建筑形式与中国的楼阁建筑形式相结合,经历了汉、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以及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塔按形式分为亭塔、密檐塔、亭塔、盖碗塔、金刚宝座塔、印宝塔、五轮塔、多塔、无缝塔等多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边形、八边形甚至圆形,期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提高,结构更加合理,使用的材料也从传统的夯锤发生了变化。14世纪后,佛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所以现存的佛塔按照法律体系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一个与宗教有关,一个与人文景观有关。
肖杰巷不长,大约200米长。它呈东西走向,沿山体攀爬后,东接青年路,西接华山东路。巷子最宽的地方有4-5米,最窄的位置估计只有3米。慢慢往上爬,发现一路上还有几栋老房子。在昆明最繁华的闹市角落,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典型的印度民居。巷子中间有一座四层院落,青瓦白墙,大门贴着文保的logo。原来这里是中共云南地下党旧址,开放日是周一和周三。我打算下次找个机会进去看看。
穿过肖杰巷到华山东路,路边看不到大德寺,于是借助百度地图找到了隐藏在一个老旧小区里的大德寺双塔。这里是90年代初的居民区,门口没有任何标志。进了小区,可以看到居民楼的空地中间,有两座被围栏包裹着的古塔。据说塔身是因为周围建筑的地基开挖等原因倾斜的,所以正在加固。然而,双子塔已经被一张绿色的围网包裹了四五年,没有人对其进行修复。他们只是被脚手架围着,挂着绿色的围网。脚手架也生锈了,看起来很久没开工了。
据史料记载,昆明大德寺始建于金代,原名“极乐宫”,元代大德年间大修,改名大德寺。明代成化丑年(1469),何永清在寺前建有两座宝塔像,即大德寺双塔。大德寺双塔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这座塔的形状类似于小雁塔。是一座13层的方塔,檐密砖实。塔的每一层四面都有神龛供奉佛像,并嵌有铭文。两座塔高21米,东西相距27米。塔的本色是浅米色。因为沧桑和雨水,塔上有许多斑驳的黑色痕迹。虽然用栅栏围了起来,但透过缝隙,你仍然可以看到古塔的古朴和庄严。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砖块显示了古代工匠建造时的用心和虔诚。两座塔的须弥座很有特色,和我以前见过的类似的檐密砖实的方形塔不一样。整座塔的造型古朴大方,自然庄重,朴实无华。
?在古代昆明,城北有大德寺双塔,城南有东寺塔和西寺塔相对。四座古塔是昆明古代文明的象征。据记载,大德寺双塔下曾有大大小小的绿水河,与水相映,史称“绿水映双塔”。书中说“双塔在云端,天在一楼”,甚至被誉为明清昆明十景之一。可惜建筑(松滋楼)已经毁得无影无踪,只有双塔还屹立着。阿清诗人朱孝远曾在《双塔寺》中写道:“古寺镶嵌螺峰,外奇五花。做两幅云中浮图,跪拜混沌山。城池被劫灰烬,屹立不倒也不错。”
然而,目前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隐藏在居民区的两座古塔,以及破败的周边环境,让人感到一丝悲凉。很多东西就是这样被遗忘,然后被毁灭的。五年前有一个叫东盟书城的建筑,据说改造开发后形成市民公园。在隆重的奠基仪式之后,它已经安静地沉淀了快七年,没有动过。拆迁后的一部分空地成了临时停车场,破败荒芜,只有角落里的一棵老树还透露着勃勃生机。
看着这两座古塔静静地立在围网下,我突然觉得,如果古塔有魂魄的话,估计在它们眼里,五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兴衰荣辱,都是转瞬即逝。只希望两座古塔维修后能长久屹立,真能“劫城灰烬,立而不烂。”而不是成为只存在于照片或画作中供人们缅怀和悼念的遗物。
回国后,我参照屏蔽前在网上找到的一张照片,画了一张双塔的钢笔画。至少在画中,双塔看起来还是“双塔云中一楼的天空”。
Ps: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五华山东路畜牧站宿舍区。3月28日1983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据说大德寺所在的祖盘山曾经是一个风景极其优美的地方。这座山曾经是一片柏树茂密、绿荫如茵的日子。当你登上它,你可以看到昆明古城,数以千计的城堡,美丽的山脉和滇池碧波。明清是当时昆明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之一。寺西有一座盐龙寺,与寺相连。常年前来烧香的游客和朝拜者,是当时香火旺盛的古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