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部分地区已经有电了。你为什么点了40年的煤油灯?
1879 18年5月7日、8日,上海黄浦江外滩欢迎会上使用了10马力的发动机发电机,使弧光灯大放异彩,这是我国电力的首次应用。但是,电力企业的出现还需要三年时间。1882年,英国立德在上海租界创办了上海电光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地面电力企业。随后,电力开始在各地扩张,但此时电力企业的经营权基本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外商集资在中国长江沿岸的18商埠和城市设立了26个电灯厂(公司),经营电力工业。甲午战争后,各地纷纷建立电力企业,但多为小型电厂。
进入民国以后,中国有60多座电厂,其中46座由民间资本兴办,分布在大中城市。发电机容量只有1.2万千瓦,非常小。到1924,全国民营电厂数量增加到219,总装机容量约8万千瓦。到1927年,全国发电机装机容量增加到117000千瓦,发电量23万千瓦时。年总容量赶不上上海外资电厂的容量。
1927年国民政府一成立,就宣布通过建设民族资本来发展工业。“电力是各行业的动力之源。要想产业化,首先要电气化。因此,电力工业实际上是工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局非常重视电力行业。为促进全国电力工业,特别是国有电力工业的发展,全国各大城市都有电厂。1928年,中资电力生产2.58亿千瓦时,1935年,6.6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2.5%;装机容量平均增长率为10%。加上外资,全国总发电量为1936,即1725万千瓦时。
电力企业分布极不均衡,多在沿海省份,内地很少。江苏发电量最大,为318万千瓦时,但远远不能满足全省人口的需求。当时江苏省只有33%的人在电灯照明商业区,有机会使用或看到电灯。内地一些偏远省份发电量很少,四川发电量只有5176千瓦;广西发电量2858千瓦;甘肃发电量151 kW;云南发电量1879 kW;贵州发电量150kW。宁夏和青海没有发电企业。
抗战爆发后,沿海各省沦陷,电力企业全部亏损,不得不在后方重建电厂。战前内陆省份的发电量仅占全国总容量的4%。面对这种落后,后方的力量发展自然缓慢。1943上半年,后方国有电厂发电度只有14692658度。
民国时期,电力工业一直处于很低的发展水平。“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国内电力工业发展程度每年不到6543.8+0亿千瓦时,与美国相比不到654.38+0%,与日本相差甚远。”大自然无法满足国民生活的需要,所以我们只能点煤油灯,没有电灯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