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而生,妙手写历史——听西南联大大师讲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所大学。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年,却产生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五位中国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八位,17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所学校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但是,它的出现是一种羞辱,是一种无奈之举。七七事变爆发1937,侵华日军入侵北平,中日战争全面打响。为了避免日军的破坏,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的师生被紧急转移到长沙,在那里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侵华日军逼近,一路南下,最后迁到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由于行程仓促,加之敌人的破坏,日本敌机轰炸不断,国立西南联大师生历尽艰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在办学初期,虽然物资、办公条件、教材匮乏,但聚集了一批大师,如梅贻琦、张伯苓、闻一多、张荫麟、朱自清、陈寅恪、冯友兰等。他们博览群书,通晓中西,以其精湛的学识、自由的灵魂和深邃的思想传承了中国的“文脉”。

杨振宁、李政道、黄昆、邓稼先、汪曾祺等名人都是从冉冉诞生的。他们都是中国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学科的传奇人物。

汪曾祺回忆闻一多讲《楚辞》和《上古神话》,写道:“闻先生点了烟斗,我们这些会抽烟的人也点了(闻先生上课可以抽烟)。文先生翻开笔记,开始说:‘酒喝多了,熟读《离骚》也能成名人。’.....闻一多讲授古代神话,“图文并茂”。他用一整张羊毛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肖像,钉在黑板上,边说边指画,色彩斑斓,条理分明,文采横溢,高低错落,引人入胜。"

陈寅恪讲课的时候经常座无虚席,很多总会的老师都会来旁听。他在教书的时候说过,有三件事他不讲:“有的书不讲,有的书不讲,他讲的话他也不讲。”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这样的大师也会坐在下面听他讲课,上课记笔记,“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今天,这些伟大的学者和教授都去世了,现在的学生已经无法亲自欣赏他们的讲座了。只有从各种文字记录中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才能有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大师们虽然远在天边,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借鉴和传承的。因此,天地出版社推出系列图书,从文学课、哲学课、国史课三个方面向读者展示国立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和大师风范。我们也可以从书中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特点。

其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史教程》一书,汇集了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等四位教授的讲义和著作,提炼出每位先生最擅长的领域,按年代重新整理,呈现给读者。

张荫麟对先秦两汉历史研究颇深。他在清华求学七年,是清华文学院四大才子之一。他入学的第二年就发表了《质疑老子诞生后一百多年的孔子学说》一文,质疑梁启超的考证。梁启超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对他的学识大为赞赏。

除了史学,张荫麟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富有批判精神,高瞻远瞩,不落俗套,深得学界赏识。可惜他37岁就病逝了,令人唏嘘。

不用说,陈寅恪先生是国学大师,是近百年来清华四大哲学家之一,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四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对隋唐研究尤深,著有《隋唐制度源流略论》、《唐代政治史》等著作。

吴晗是近代明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朱元璋传》、《明史略》等。文革期间,因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受到批判和迫害,最后自杀。

雷海宗先生在中国通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历史和哲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方通史》。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史教程》一书,不仅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代社会、制度、生活,还能把握历史演变的前因后果及其规律。也让读者领略到大师的学术风采,体会到在山河破碎、国家危亡之际,文明传承和文化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