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农业在中国

中国是渔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了渔猎活动。渔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预言:“三山六水一分田,渔业大有可为”。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指示》,要求各地“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开发利用”。经过50多年的恢复发展和改革创新,中国渔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为新世纪加快蓝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水产品供应由长期短缺转为供需平衡,创造了同期世界最高的发展速度。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78年的465万吨增加到4565万吨,增长了8.8倍。

自1990以来,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渔业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由自然捕捞向人工养殖转变,水产养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1: 29调整为2002年的36.3: 63.7。在此期间,水产品绝对增量的60%以上来自水产养殖,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渔业产量的国家。

2002年,全国渔业总产值达到310.99亿元。

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增加了10多万人,渔民人均纯收入从93年的1978元增加到2002年的5051元,增长了53倍。

渔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各类远洋渔船近2000艘,分布在世界三大洋和从事远洋捕捞的36个国家(地区),外派人员超过4万人,是中国海外投资最成功的产业项目之一。

水产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02年,全国水产品出口46.9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占农产品1/4以上,贸易顺差24.2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8%。

根据各地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践,普遍重视蓝色农业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的发展,带动了水产品贮藏、加工、保鲜、运输、出口、渔业饲料等二、三产业以及渔船、渔网、渔具的发展。江苏、四川等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抬高田埂,放水养鱼。

灌浆期实施“养鱼(蟹)具有调整快、成本低、效益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的优点。一般一亩稻田养鱼(养蟹)收入比种水稻高四五倍,不破坏稻田基础,需要种水稻时排水即可收回。据分析,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因种植减少的空间大部分被水产养殖占据。

发展蓝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