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优越。

自公元前514年春秋时期吴在此建都以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商业繁荣,人文气息浓郁,尤其是园艺、建筑、工艺美术、绘画等方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花园,东晋(4世纪)的邳江花园最早出现私家园林。

历代园林兴盛,名园越来越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

从16世纪的鼎盛时期到18世纪,这里有200多座园林,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几十座,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古典园林运用了中国独特的造园技术。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山理水,种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一个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在城市中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森林”。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拙政园、留园、大师园、环秀山庄都诞生于苏州私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它们因其意境深远、建造精美、艺术典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他们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灵活的园林空间处理,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古典布局。

中国造园的主要目的是表现自然美,这是中国古代(公元前4世纪)老庄哲学的体现。

在苏州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中,因地制宜地采用借景、比景、分景、隔景等多种方法来组织空间,造成曲折多变、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空间意识和美感。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都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2.叠山理水,布置植物,成为中国造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苏州古典园林是历代工匠用高超的造园技艺和手法模拟自然,通过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浓缩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观,达到了园林中“人之所作,天之所开”的艺术效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范例。

苏州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搭配适宜的植物,构成江南水乡的野趣,如拙政园、留园的土石山、网景园的黄石假山等。这座山是天然的,看起来像一座真正的山。环秀山庄的湖岩假山是清代(18世纪)叠石大师葛所造,被誉为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杰作。留在园内的石峰,大多是采自太湖流域的上品太湖石,具有“透、漏、薄、皱”的特点,也有一部分是宋代(12世纪初)未为宫廷采集的遗物。

拙政园等四大园林有数百种花木,具有季节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其中,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主人园的刺柏等百年古树尤为珍贵。

3.精致典雅的建筑群体展现了古代江南精湛的建筑艺术。

苏州古典园林中有大量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各具特色。

按居住、读书、绘画、弹琴、下棋、喝茶、宴饮、休闲的功能要求,有厅、堂、亭、阁、船、亭、廊等。这些建筑都装饰有精美的门窗、垂吊、栏杆、纱隔断、地被等仿古家具。

4.诚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苏州古典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字画、雕刻、碑碣、家具、摆件,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并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它们是综合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