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简评陈乐民的《欧洲文明十五讲》

在序言中,北京大学“名家通识课书系列”自称“通识教育”、“高品位学科普及读物”、“通识课书系列”,可作为本科通识课程(通识课程)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甚至以一些书的专业水平来说有点自嘲。就这个讲座系列来说,一般都有一些大扣小扣小音的意思。情商低的说法是:系统或差不多意思,不全面细致;高情商的说法是:聚焦话题,直奔主题,懒得说什么。这也使得该系列丛书的编排风格和行文风格大相径庭,有的语言比较严谨学术,有的随和朴实,有的卑躬屈膝;有的每次讲课后都给习题,有的详细列出参考文献,有的记录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问答。

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最初是印成书的,是学生根据讲课录音记录下来的。所以文笔比较口语化,一些语气词、插入语、个人感情在文笔中比较明显,所以有课堂记录就特别沉浸,像一个随和的老人和你聊天,读起来相对轻松。我特别喜欢老人在课堂上说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有空可以看看。不用仔细看了。他的书在东方是一把锤子,在西方是一根棍子。你看不出一点端倪。再比如宾格勒的《西方的衰落》,非常有名。里面的东西其实是不可读的。讲的是西方的衰落,其实是“西方中心主义”。“我们还没有完成现代化,你就谈什么‘后现代主义’?在我们还需要‘启蒙’的时候,你就去‘反启蒙’了?”以及“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大学是打好基础的阶段,不应该有什么‘产业化’”。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建议缺乏欧洲历史和西方文化相应知识背景的读者选择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虽然看起来更容易读懂。陈老师在序言中说:“我的课程重点不是讲知识,从ABC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和历史事件也没必要讲”,但很多读者缺乏的是ABC的内容。换句话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大纲,有骨有灵,但无肉无毛。比如,古罗马的文明比古希腊差很多只是一个结论,这个比较基础不能是空的;要说罗马在哲学上弱于希腊,你至少要知道一些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背景,这是本书没有给出的,所以你在阅读的时候其实需要参考大量的延伸材料。老人很自然的会随口提到牧师哲学和经院哲学,或者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但读者不要含糊。在这方面,其实我推荐先看赵霖的《西方文化概论》,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教材。还没有,翻翻欧洲的极简主义史就可以了。更糟糕的是,还有“超图形极简主义欧洲史”。

这本书将总结“欧洲为什么成为欧洲”的问题,即“民主与自由”。这条线从希腊时代就开始埋下,经历了罗马、封建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等。有些章节非常简洁明了,有助于澄清过于复杂混乱的疑点,比如第四讲《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第六、七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八讲《谈启蒙》——就像第八讲直接引用康德的话,“要有勇气用自己的理性!这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启蒙是人类摆脱自己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两句话够精辟了;同时,相比较而言,古希腊文明的讲座只能说差强人意;第十一讲到第十五讲的内容相对比较潦草随意,更接近于讨论交流;基督教对欧洲精神文明的影响过于短暂,还不如赵霖对西方文化的介绍。

因为是讲座,这本书有很多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比如年多年少是常事;将“禁止”误认为“进步”并不新鲜。还有“雨果的‘九四’”,更是无法回避...老先生本人在《第四次再版四注》中说“武汉大学哲学系赵霖先生...指出了许多‘明显的智力错误’”,于是他修改了智力错误。但是我的书,2065438+2009年7月第22次印的,还是错误百出,可能要等第二版了。

其实这本书对课后师生问答的记录很有感情。看到学生的提问和老先生的回答,感觉又回到了大学课堂。“我想你还这么年轻,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我就送同学几句话,就是当你有了美好的时光,记忆力强,体力好的时候,就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老师教你的是一回事。你能不能吸收是你的事。庄子里有一句话,‘人生有限,知识也有限’。不管你多大年纪,不管你是多大年纪的学者,哪怕你是科学院院士,你不知道的永远比你知道的多得多。没有这个头脑,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