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堡镇历史遗迹
祁城古城位于安丘市东北18公里的黄旗堡镇祁城村一带。古城遗址呈长方形,地势平坦,西北高,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800米,总面积360万平方米。现在城墙没了。根据附近村庄的分布:东门、西门、城北、城中村,老城区的面积确实不小。齐城村往西约200米处,有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高台,据说是皇城所在地。台地北侧有悬崖,文化层厚达1.5-2.0米。有汉代的灰坑,有春秋、战国、汉代的砖、陶碎片。出土文物有战国至汉代的管瓦、瓦、陶罐、陶罐、陶罐、铁锹等。该遗址于1984被安丘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夏、商之城属国,城毁,淳于公在此,为淳于之都。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齐为免被诸侯吞并,从(河南祁县)东迁,处境艰难。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齐国被迫迁至淳于(今安丘齐国城一带)。周桓王十一年,齐与鲁结盟。周桓王十四年,齐国借鲁国之力来到淳于髡,在淳于髡建都,持续了260多年,直到周贞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西汉初,淳于县衙设在这里,属高密国,是高密后邓禹的美食城。北齐天宝年间并入高密,城废。相传,当时齐国有一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杞人忧天”的典故就源于此。后人在此建村时,将其命名为“齐城”,一直流传至今。黄旗堡镇七城村出土1976。十堰呈圆形,高12厘米,直径15厘米。表面灰白色,质地坚硬细腻,由砚身、砚盖、磨石三部分组成。砚台高4厘米,砚台表面平整光滑,有墨汁残留。周围雕有三条弯曲的龙,龙首向下延伸形成三足。雕刻成蹲着的绵羊形状,高4厘米。砚盖高8厘米,表面雕有五条龙。中间的那个大,直立起来形成盖扣,四周雕有波浪线,衬托出龙出水的雄姿。另外四块较小,刻在盖钮周围的斜面上,就像在水中游泳一样,生动自然。整个砚盖的雕刻采用高浮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方法,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别出心裁的是,在盖子底面对应盖钮的位置刻了一个比磨石略大的圆形凹槽,磨石正好藏在里面。这块砚台可以追溯到汉代。它的发掘不仅为砚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齐城遗址的内涵提供了依据。1991年65438+2月,被山东省文物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