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最早传播到海外,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通过在蒙古边境以茶易货的方式向土耳其出口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通过回鹘和西域运往西亚、北亚、阿拉伯等国家,最终到达俄罗斯和欧洲各国。自唐代以来,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茶马贸易。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禧年元年,蒙古回鹘地区带动了马茶市场,开创了茶马贸易的先河。北宋时,茶马贸易主要在陕西、甘肃一带,义马的茶叶取自川蜀,并在成都、周琴(今甘肃天水)设立茶马收购公司。元朝政府废除了宋朝的茶马边境管理政策。到了明朝,茶马政策得到恢复和强化,并被视为统治西北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一匹优马最多换120斤茶叶。明朝万历年间,任命一匹一等马,换茶三十箅,平均二十,次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红茶很美,马强不一样。”“马强与黄茶,胡麻求金珠。”显示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繁荣昌盛。到了清朝,茶马边境管理政策放宽,私人茶商多了起来。在茶马交易中,花的茶多,得到的马少。清雍正十三年,官方茶马贸易制度终止。茶马互市的边境管理制度始于隋唐,止于清代,历经近千年沧桑。在茶马市场漫长的交易岁月中,招商局用自己的双脚,在西北和西南,踏出了一条崎岖连绵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其实是地道的马帮路。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西藏拉萨,再至尼泊尔、印度,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达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龙、工布江达、拉萨,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达缅甸、尼泊尔、印度,全长3800多公里。两条主线沿线,大大小小无数支线,将滇藏川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劳作的商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难的宿营旅途中,宁静的钟声和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来高山峡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对外贸易的道路。在雪域高原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重信用、重忠诚的性格;锻炼了他们辨别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不仅是商贸往来的商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索者。他们以自己的坚毅、勇气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探索、人生之路。历史证明,茶马古道本来就是一条超越人文精神的道路。每次商队踏上征程,都是一次生死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非比寻常,但沿途壮丽的自然风光却能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耐心,升华人的灵魂,从而衬托出生命的真谛和伟大。而且,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一路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绘制和雕刻了大量的佛、菩萨和僧侣,以及各种神、贝壳、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动物形象。那些或粗犷或精致的艺术造型,为古道的漫漫征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从漫长的唐朝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建成,茶马古道如同一条大走廊,发展了地方经济,活跃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线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和意识形态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辟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商队身影已经消失,清脆悠扬的驼铃已经远去,远古飘来的茶香、草香也已消散。然而,祖先在茶马古道上留下的足迹和马蹄印,以及对远古时代的无数记忆,却化作了华夏子孙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将镌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永恒的丰碑,中华民族的光荣与辉煌将照耀世世代代。●旧时昌都与外地人畜交流的路径,是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金沙江上架起铁桥,打开了滇藏通道。●宋代,茶马贸易的主要市场转移到了西南地区。●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立驿站。●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清代,西藏的邮政机构改名为“唐”,对唐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清末民初,茶商大量增加。●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西南大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1950年以前,昌都成为西藏东部的商业中心。●茶马古道的历史路线主要有三条:青藏线(唐代古道)、滇藏线、川藏线。●滇藏线上的茶马古道出现于唐代,大致类似于今天的滇藏公路,即从云南大理出发,向北至剑川,再向北至丽江,过铁桥城,沿河继续向北,经罗子兰至玉来城,前行至燕京,再沿澜沧江向北至马干(今西藏芒康)。左贡进藏有两条路:一条是经巴苏邦达、查雅去昌都;从八宿一直走到波密,穿过林芝到拉萨。●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沿线有三条路:一条从内江塔城、浑迪、鹤立镇,经奔子栏、阿德莱德、天竺村、毛法公等地入藏;一条白剑川从洪灾区未夕出发,经过阿德莱德,然后与之前的进藏之路汇合;一条从中甸出发,经尼色罗、仙道、本玉兰、努连多、阿布拉卡等地到达西藏。它的主航道靠近现在的滇藏线。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