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景德镇是“瓷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享誉世界。景德镇产瓷历史悠久,唐代烧制出洁白如玉的白瓷,故称“假玉”。在宋代,宋真宗皇帝给了景德镇景德镇的称号,因此景德镇闻名于世。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聚”的全国制瓷中心。到了清、康、雍、甘时期,瓷器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两千多年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奠定了景德镇世界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响如骈”,尤其是融工艺、书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如珍宝,亮如明镜,书美如苏州”。都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乾隆年间,景德镇瓷窑众多,分布广泛。除了官窑,还有200或300座民窑,有数万名工匠。这一时期生产的青花瓷器清亮干净,色泽艳蓝,给人清新活泼的感觉。五彩瓷色调强烈,富丽堂皇,比明代更发达。创造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丰富。珐琅彩瓷器,是在瓷胚上受西方油画的启发,然后在窑中烧制而成,是宫廷的特产,中西交融。在这些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瓷器中,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的“丝绸之路”,海上的“陶瓷之路”,以及“游历九地、传播海外”,为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经贸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宋代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瓷器以其灵巧、典雅、美丽的阴影青瓷而闻名。这种青瓷(青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制成功的。青瓷胎加工精美,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蓝,青白如玉。此外,釉下彩瓷胎上还刻有各种精美的花纹,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色泽优于琼九的青瓷。它精致、美丽、清澈、典雅,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景德镇跻身宋代名窑之列。宋代景德镇制瓷业一直繁荣。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多达30处,其中“窑址300余处”,陶瓷种类也发展到数百种。宋代景德镇不仅烧制了种类繁多的影釉雕花瓷,而且成功烧制了大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釉雕花瓷和仿制了多种琉璃瓷。元代的发展元代的景德镇成功烧制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个非常有特色和价值的类别。青花着色力强,色泽稳定,花纹永不褪色,格调高雅,素净美观。鲜艳的青花釉与素雅的白胎巧妙搭配,相映成趣,具有中国水墨画的特色,标志着从素瓷到彩瓷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全景式、鲜明的装饰特征和以画为主、刻、画、印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用铜红料在胎上画釉中红,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使釉下出现红色花纹的瓷器,不易烧制,色彩艳丽,以至于在今天仍是极为珍贵的瓷器门类。釉中红可以单独用来装饰瓷器,也可以和青花混合使用,称为青花釉中红。这两者极其珍贵。高温琉璃的烧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立于1278,浮梁瓷局烧制的“蜀府”瓷,厚而不透明,颜色为白色,略带蓝色,犹如鹅蛋的颜色(又称“蛋清釉”)。这种洁白润泽的蛋清釉是青花和釉下红彩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明初釉下彩瓷和“白”瓷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红釉、蓝釉、金釉等其他色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掌握了各种着色剂的发色规律,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多姿多彩,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以似玉似银为主的局面,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明朝的发展在明朝,景德镇的官民争夺市场。“有一代瓷器是最精致漂亮的,都是景德镇的。”“几个县合并,输给了江西饶俊县生产...如果四代中国人都是知名的猎人,那都是饶俊县浮梁景德镇的产。”景德镇真的成了天下瓷窑云集之地。明代景德镇除了继承前代技术,发扬烧制种类之外,还消化吸收了没落名窑的优秀技艺,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创造了许多新品种、新造型、新纹饰,真正“创造了一代惊喜”,而这一切创新,不仅造就了景德镇在明代全国瓷业的中心地位, 但也是在永乐,景德镇成功烧制出精美瓷器,成化(公元1465-1487)制作出精美的青花精美瓷器。 玲珑瓷碧绿明亮,青花雅致诱人。大龙岗和薄胎瓷的成功烧制,是明代景德镇制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慧的体现。直径和高度超过70厘米的大龙岗装饰有五爪龙须。它巨大、宏伟、庄严,是皇帝专用的。其他人不要非法使用,以进一步揭示其奥秘。薄壁瓷器的制作,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制瓷技术人员的艺术独创性和聪明才智。最薄最薄的薄壁瓷器,厚度只有0.5 mm,最厚的也只有1mm,真的是“薄如纸”。现代发展宝瓷林生产的粉彩滚瓷进入新世纪,景德镇陶瓷也经历了从十大国有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目前,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趋势。有的企业在一些高难度的烧结工艺中又将其发扬光大,比如高温琉璃、粉彩滚制工艺。比如景德镇的景德源陶瓷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竭力弘扬中国陶瓷传统文化的企业。通过努力,他们终于实现了高温彩釉、粉彩滚压等工艺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