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穿什么?
中国西南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邦村附近发现。它位于元谋盆地边缘,出露一套厚695米的河流和湖泊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袁某的牙是在4段22楼发现的。此后,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大量碳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于早更新世,根据古地磁为654.38+0.7万年前。
元谋人的化石包括两颗上内侧牙,一左一右,属于同一个成年个体。牙冠完整,牙根尖端不完整,表面有小裂纹,充填褐色粘土。这两颗牙齿粗壮,嘴唇扁平,舌纹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属性。他们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见元谋人牙齿化石彩图)
已出土7件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晰。原料是脉冲应时,形状小,有石芯和刮刀。虽然和人牙不在一个层次上,但眼界大致相同,距离也不远,应该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碳屑大部分掺杂在粘土和粉质粘土中,少量呈砾石凸透镜状。碳片大致分为三层,每层之间的间距为30 ~ 50厘米。碳碎片经常与哺乳动物化石联系在一起。炭屑最大直径可达1.5 mm,最小约为1 mm,在4 cm ×3 cm的平面上,超过1 mm的炭屑多达16个,另外还发现了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加上距今约654.38+0.8万年前的西后渡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果真的是人工用火的证据,就大大推进了人类用火的历史。
与元谋人一同出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石鬣狗、云南马、有蹄类动物、中国犀牛、山西轴鹿等29种,其中近100%灭绝,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为38.8%,表明元谋人生活的时间不迟于更早。根据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分析,有人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是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龄,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确定的古地磁方法,为170 65438+百万年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对比,认为是654.38+0.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应该不会超过73万年,即可能是60万年至50万年前或更晚。
北京本地人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它属于直立人。它是在北京周口店古龙的洞穴堆积中发现的,同时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骨器和火遗物。北京人的地质时代是中更新世明德-里斯间冰期。根据铀系、裂变径迹、古地磁等测年方法,年代约为70 ~ 20万年前。
发现及意义1918年,中国北洋政府矿业顾问、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了一处含有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丹斯基等人在当地人的指导下,在古龙山北坡发现了一个更大、更丰富的含化石遗址,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1号遗址”。在1921和1923发掘出两颗人类牙齿,鉴定为人属。因为这一发现,1927年周口店开始了大规模的系统发掘,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林逋和我国地质学家李杰主持。当年发现1颗左下恒磨牙。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主任、加拿大解剖学家布盛达对先后发现的三颗牙齿进行了研究,并给这种从未见过的古人类取了一个拉丁学名——Sinanthropopus pekinensis(曾译作“北京中国猿人”,原意应为“北京中国人”)。美国古生物学家格里普(1870 ~ 1946)给它起了个俗名:“北京人”。现在他的属种已经和爪哇人合并,建立了另一个亚种,改名为北京直立人。1929年,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的唯一主持下,于1929年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这一消息的公布震惊了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见爪哇语)、德国的海德堡人的遗骸已经问世,但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这些发现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即使在持有进化论的学者中,对于人类的起源以及这些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众说纷纭。自从北京人头骨的发现,特别是石器和火遗物的发现,直立人的存在得到了肯定,从而基本上理清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周口店发掘中断。当时北京人的头骨有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和147颗牙齿。这些珍贵的标本都是在6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在几个美国人手里丢失的19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周口店的发掘。经过多次发掘,发现了北京人的5颗牙齿和1个下颌骨。1966还从靠近顶部的那堆东西里发现了一个破碎的头骨。另外从1937之前发现的碎骨中鉴定出一个上臂骨和一个胫骨。如果把前后所有的发现都算进去,总得到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同时发现不少于6.5438亿+的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角、火遗迹。北京人遗址的材料是世界各地发现的同时期人类遗址材料中最丰富、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地层堆积和20世纪70年代北京猿人遗址的堆积厚达40多米。上部34m为含化石堆积,根据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可分为13层。主要由溶洞内坍塌的石灰岩碎块和流水带入溶洞的粘土、淤泥等残渣组成。沉积物中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烬。较大的灰层有四层,第四层灰最厚的地方有6米多。13层以上发现动物化石,该层出土数件石器,表明有早期人类活动。
根据动物化石的性质,11 ~ 13层的时代相当于周口店13遗址,位于遗址以南约1.5公里处。后者也是洞穴堆积,发现有石制品、骨灰、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是周口店地区最早的遗存。与北京猿人遗址1 ~ 3层年代大致相同,周口店有15、4、3层遗址。其中,周口店15号的材料最为丰富,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还有骨灰和烧骨。其他两处遗址遗迹不多,但第四处遗址发现了一颗人牙,使周口店成为继北京猿人遗址、山顶洞遗址之外又一处出土人类化石的遗址。根据这三处遗址都有马鹿等晚期化石的事实,有研究者认为可能已经到了晚更新世早期。
北京人遗址的年代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安特生和史丹斯基认为是上新世。到20世纪20年代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1881 ~ 1955)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等。根据动物群的性质,确定该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晚于泥河湾期,早于黄土期。20世纪60年代发现蓝田人遗址后,提出华北中更新世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以含公王岭动物群的蓝田人遗址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动物群的北京人遗址为代表(见《中国旧石器考古》)。1976后,采用铀系法、裂变径迹法、古地磁法等多种方法对北京猿人遗址进行了断代。发现13层以上的年龄约为距今70 ~ 20万年,14层以下的年龄早于70万年。
身体特征北京人头骨最宽处略高于左右耳洞,向上逐渐变窄,呈抛物线轮廓。这与现代人头骨最宽处上移至头骨中部不同,也低于尼安德特人。北京人头骨扁平,额头后倾。虽然高于类人猿,但低于现代人,略低于尼安德特人。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猴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骨大约是现代人的两倍厚。眉骨粗且向前突出,左右两边相连。头顶中部有明显的矢状嵴,颅骨后部有发育良好的枕叶枕。北京人脸型短,吻部向前伸展,没有下巴。鼻骨和颧骨有扁宽,颧骨朝前,说明他们的鼻子宽,脸低平。下颌骨内面前方有明显的下颌圆枕。他们的牙齿,无论是牙冠还是牙根,都比猿弱,牙冠的纹理简单,但比现代人厚得多,也复杂得多。此外,犬齿和上中切牙的舌面具有从基底结节延伸至切缘的指状突起;上中切牙和侧切牙的舌面明显呈铲状。北京人头部保存的原始性与爪哇人相似,所以都属于直立人的发展阶段。北京人的门牙呈铲形,鼻宽面低,下颌前部有下颌枕,可见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族特征。
北京人下肢髓腔较小,管壁较厚(股骨髓腔仅占脊柱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而现代人占一半;胫骨髓腔较小),但大小、形状、比例、肌肉附着点与现代人相似,证明他们善于直立行走。除了髓腔更小、壁更厚之外,北京人的上肢骨骼比下肢更接近现代人,说明他们的上肢已经能够进行与现代人非常相似的活动。北京人的身高大约是1.56 ~ 1.57米,从发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股骨长度计算。
北京人的文化北京人的文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和火遗迹。石器以石凿石器为主,石芯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原材料包括应时、砂岩、石英岩、燧石和其他来自洞穴外洪泛平原的砾石,以及来自两公里外花岗岩斜坡的晶体。京巴犬以碎石为锤,根据石头的不同,分别采用直击法、砧击法、砸击法制作石屑。其中,用砸法制作的双极石核和双极石片在所有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了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二步,往往用石锤直接敲击,主要是一侧,大部分是从断面到背面加工。
北京的石器有很多种,比如菜刀、刮刀、雕刻刀、石锤和铁砧。他们选择扁圆砂岩或应时砾石,从一侧或两侧切割刀刃,制成一把菜刀。这种石器尺寸较大。“刮刀”由大小不一的石屑制成,有圆盘形、直刃形、凸刃形、凹刃形、多边形等形状,是最大的一类石器。“利器”和“刻刀”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美,体积小巧,有的只有手指大小,制作程序和方法相对固定,体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见彩图中“北京人”的尖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时期遗址中,我们从未听说过类似的石器,其精致程度不相上下。石锤和铁砧是他们制作石器的工具。从石锤上留下的醒目痕迹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没有经过第二步处理的石屑上,也经常发现使用的痕迹。
北京人的石器
以小石器为主的北京人石器,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的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遗址1号(北京人遗址)-智宇体系”。这一传统不仅在华北地区,而且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西南和东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见《中国旧石器考古》)。
北京猿人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动物骨骼。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其中一些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骨器。比如被截断的鹿角根粗而实,可以当锤子用,被截断的鹿角尖可以当挖掘工具用。从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经掌握了把想要割掉的地方烧掉的方法,这样就很容易割掉了。比如很多鹿头骨只有一个像水瓢一样的头盖,上面有清晰的痕迹。大部分都经过反复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状相当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沿长轴劈开,一端打成尖状或刀状;有些骨头碎片边缘有多处击痕,也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然而,一些学者对北京猿人是否制造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见。
在北京人洞穴的灰烬中发现了许多烧焦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种子,以及一块紫荆炭。一些成堆的灰烬表明他们已经很好地控制了火势。虽然没有证明北京人已经能够人工生火,但他们显然已经学会了如何保存火。
自然环境北京人居住地北部是重叠的群山,西部和西南部被低矮的群山环绕,东南部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古龙山以东有一条河流。北京人在此居住期间,气候和自然环境反复变化。前期比较冷,可能还是明德-里斯间冰期早期。喜欢冷的动物,如狼獾、洞熊、大角鹿、毛犀牛等,在动物化石中占主导地位。中后期较暖,以竹鼠、猴、德国水牛、无颈鬃豪猪等喜温动物为主。由于一只鸵鸟和一只巨驼等动物化石的发掘,证实这里曾经有一段干旱时期,这里有草原,甚至有沙漠。水獭、巨海狸、海狸等水生动物的发现,说明这里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水域。
北京人住在窑洞里,从事狩猎和采集。骨灰中发现的碎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了熟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来争取生存。季节变化、自然灾害、动物袭击、疾病都对它们构成巨大威胁。从化石测得的几十个北京人的年龄告诉我们,他们的死亡率极高,这也能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