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主持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哪一个

以史为鉴。

《子同治鉴》(常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以时间和事件为主,始于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以后的周世宗咸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16朝和1362年的历史。

在这本书中,编者总结了许多可供统治者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宋神宗认为这本书是“鉴于过去,它有治理的资源”,即以历史得失为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取名为《资同治简》。《子同治鉴》共294卷,约300万字,《考义》和《目录》共30卷。

《资同治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正史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扩展数据: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并要求驻外。熙宁四年(1071),被判西京御史台,此后十五年居洛阳,不问政事。

在这段悠闲的时光里,司马光主持编纂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子同治简》。司马光的天堂不仅是他的公寓,也是紫同治简书店的所在地。

这里环境优美,风格简约,体现了主人的兴趣和追求。他的书店是他在汴京时奉诏建立的。除司马光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范祖禹等都参与了书店的工作。

其中,司马光为主编,、刘_、范祖禹为校订,司马光之子司马康负责校勘。司马光来到洛阳后,将《资同治鉴》书店从汴梁迁至洛阳。

不仅书店的工作人员住在公园里,洛阳的二程、邵雍、文彦博等名人也经常来这里聚会。这是一个学术中心。

司马光一生致力于这本书。写完不到两年,他就因过度劳累而去世了。从《子同治鉴》的出版,到《子同治鉴》的删节定稿,司马光自己写,对别人也是如此。

《子同治鉴》是中国最大的编年史,共294卷,贯穿古今,起于战国初期朝鲜、赵、魏分晋时(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末年(、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止于()灭亡前(公元959年)。

作者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这1362年的史实。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让读者对历史事实的发展一目了然。

百度百科-紫同治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