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早茶文化
咸丰同治有一家餐厅叫“伊利餐厅”,设备简单,木桌木凳,供应糕点。一个写有“茶谈”字样的木牌挂在开口处,为客人提供一个可以停下来聊天、吃饭的地方。
②古代广州的茶馆
广州茶馆的前身是一家餐馆,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的李咏。有诗说“万瓦披鳞,小东门外帘斜,永安桥上行人知。这是一家200年前的老餐馆。"
③解放后的广州茶馆。
这是一个茶馆飞跃的时代。茶馆发展成了现代化的餐厅,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茶馆给了不同阶层的人更多的选择。
(4)广州茶楼21世纪
上世纪末,“吃在广州”这句话已经传遍了全中国。除了传统茶楼,各种西餐厅,尤其是快餐店、M-store、肯德基纷纷出现,对广州茶楼构成威胁。
虽然喝早茶可能不是广东人发明的,但我们绝对是发扬光大的。广州是喝早茶的,这种文化从广州传到了四面八方。而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早茶也逐渐多样化,演变成了下午茶和晚茶,也相当受欢迎。晚茶的兴奋程度甚至可以和早茶相提并论。喝晚茶似乎是喝茶的必要环节之一,为零食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现在的茶馆越来越精致,多产,中西合璧。
仅从品茶和满足食欲的角度来理解广东人喝茶是肤浅的。现在广东人去茶馆,蕴含着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代表就是近几年新兴的音乐茶馆。音乐茶座,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喝茶吃零食。1979年,广州出现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启了文化市场建设的先河。20年来,广州几乎所有的大酒店,以及公园、文化娱乐场所都设立了音乐茶座。
薄皮虾饺
也叫虾饺。淀粉(又称成粉)面团被用作皮、鲜虾肉、猪肉等。混合均匀作为馅料,包入饺子,蒸熟。它的形状像一把弯曲的梳子,所以它也被称为弯曲的梳子饺子。皮薄、软、白、晶莹,饺子里的馅隐约可见;馅料鲜美,造型精致。
这个产品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广州郊区梧村河边的一个茶馆创造的。起初,材料和形状都很粗糙。但由于它用刚从河里抓来的鲜虾做馅,味道鲜美,不同寻常,在早茶市场深受食客喜爱。后来传入广州各大茶楼、餐厅,逐渐被名师转化为精美小吃,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蒸饺
以蛋液、水、面粉为皮,猪肉、虾仁、香菇为馅,揉成石榴花状,蒸熟。其色淡黄,蟹黄鲜艳,皮软,肉爽,含少许汁液,味美清香。
20世纪30年代,干蒸炒菜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遍布广西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馆、酒楼茶市的必备产品。
脆莲子包
它是以半发酵面粉和酥心(糕点)为皮,内填莲蓉,裹成一圈,蒸熟而成。它的皮色洁白,有层次感,软而微凉有韧性,香甜可口。粉果是用湖粉包裹虾、猪肉等混合馅料,做成角蒸。皮薄白,柔软透亮,角落里的馅儿都能看见。馅料好吃又甜。
娥姐粉锅
这种产品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话》一书描述了广州的饮食习俗:“将白米浸泡半个月,再放入白粳米中,白粳米是碎米,用猪油润湿,光亮而薄,内填茶酱、竹脂(笋)、肉粒、鹅膏,称为粉角。
20世纪20-30年代,餐馆和茶馆竞相打造名牌菜品吸引顾客,茶室E姐的一位女面点师创造的粉果最为出色,被称为E姐粉果。上世纪40年代,茶香室倒闭,E姐的后人转移到大同酒家,于是E姐粉果成了大同酒家有名的小吃。20世纪50年代后,各大茶馆和餐馆也将其作为茶点。粉红色的水果已经成为羊城的美丽点之一。
潘塘马蹄饼
它是用菱角粉和糖水混合蒸的。菱角,粤语中又叫马蹄,故名。它的颜色是茶色的,半透明的,可以折叠而不开裂,而且软滑爽口有韧性,吃起来极其香甜。这个产品在广州的盘溪餐厅最有名。因为它位于盛产马蹄铁的盘口。生产的马蹄粉,粉质细腻,晶体大,口感甜,可制成各种小吃、点心。用它做的菱角饼是攀西饭店的传统菜肴,四季皆宜。
蒸粉丝卷
一种米制品,也叫文胸蒸肠粉。以广州最著名的“尹姬”肠粉为例:这家店专营肠粉酱牛肉,以薄、韧、滑著称。解放初期,由温内经营。她师从名师,学会了蒸腊肠粉的特殊工艺。它的肠粉“像雪一样白,像纸一样薄,有光泽,光滑可口”。肠粉又名卷粉、朱肠粉(因形似猪肠),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潘塘河鲜馆创制,现已在小吃店、茶馆、饭店、酒店等处有售。就是用特制的多层蒸锅或布把米浆逐一蒸成薄皮,放上肉、鱼片、虾等。,蒸熟,卷成长条,切成盘。原料叫牛肉香肠、猪肉香肠、鱼片香肠、虾香肠;没有馅的,叫素香肠。
沙河粉
它是通过将米浆蒸成薄片并切成条状而制成的。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一带,是广州沙河出产的最著名的一种,故名。因为是用白云山九龙泉浸泡过的水制成的,所以制出的粉很细,洁白透明,柔软坚韧,适合煎、泡、拌。近年来,沙河饭店将蔬菜汁和胡萝卜汁渗透到浆料中,制成彩色沙河粉,具有其他特点。
肇庆水果清蒸棕
这是当之无愧的广东特产!据说起源于肇庆,那些正宗的蒸果掌特别巨大(当然是和我们平时能买到的相比)。当它传到广州时,广州人推陈出新。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品种:瑶柱棕、泡椒棕和豆沙棕...但就我而言,我还是喜欢最传统的水果蒸棕。
在寒冷的冬天,拿一只热热的手掌,一层一层地剥开,你会闻到一股浓浓的糯米和豆香。突然咬下去,那种感觉,就像一股暖流从天山向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又好像有武术高手在帮你打通各大穴位!一口一口的咀嚼,夹杂着五花肉的香甜和蘑菇的鲜美,简直是天下第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褐色的豆子非常松软可口。
荷叶糯米饭
在旧社会,南方人以务农为生。早上吃完早饭,他们就用新鲜的荷叶包着午饭在田里种田。到了晚上,由于热饭的缘故,荷叶的自然清香融入了饭中,味道清香,久而久之便蔓延开来。现代人用糯米、鸡肉、鸡肉加工成了今天的糯米鸡,这就是糯米鸡的由来,也是我在羊城最喜欢的美容点之一。
荔湾船粥
旧时广州西郊的河两岸种有荔枝树,称为荔枝湾。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夜歌”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每年夏天的傍晚,都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学者和游客乘船来这里游玩和旅游。其中有一艘小船专门供应“船粥”。如果岸上或其他船上的游客需要,粥船的主人会一碗一碗地递粥,很受欢迎。
渐渐地,连陆地上的小吃店都卖这种叫荔湾船粥的粥了。船粥也从小船进入大饭店、酒店,人们可以随时品尝到这种广州特有的粥。这里的船粥以鲍鱼为食材,加入浮皮、花生、鸡蛋丝、葱花等。吃之前马上煮滚,香香的,热气腾腾的,非常鲜甜。
和味牛杂
和味牛杂萝卜据说是光绪年间住在广塔寺附近的一位回族厨师发明的。广塔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曾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聚居地。出于宗教信仰,穆斯林不吃猪肉,于是一位回族厨师想到了在广塔寺附近开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肠、牛排骨、牛肺、萝卜等牛杂,在配有花椒、八角等五味的酱料中,用文火享受野味。萝卜慢慢吸收了带牛杂味的酱料后,切小块,用串了辣椒酱的小竹签吃,称之为“和味牛杂萝卜”,入口回味无穷。这个味道一出,真的吸引了附近的穆斯林,甚至非穆斯林前来参观。于是,善吃的广州人纷纷效仿,牛杂萝卜流传至今。
油炸白萝卜馅饼
以前是广州,过年家家户户都有蒸的。制作时,先将萝卜刮去糙皮,切丝,入锅煎软,放入腊肠、虾仁、香菇、芹菜,并加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与米糊、土豆粉拌匀,然后放入蒸笼蒸熟(先在笼底垫一块布),至不粘筷子即可。吃的时候把萝卜糕切成块,放在锅里油煎至金黄色。外脆里嫩,吃起来香而不甜。
龟苓膏
广州人爱清热解毒,没有龟苓膏就不能吃甜品。最好加龟苓膏配甜红豆沙:豆沙浓甜,龟苓膏滑苦,相得益彰。文新的龟苓膏属于总店,是分店送的,但是豆瓣酱还是有一点:选择容易煮的大红豆,用大火去壳,用小火炖肉,慢慢煮,直到两个小时后,水和豆瓣酱都变成均匀的糊状,再加入细砂糖调味,这样吃的时候就不会有水的涩味,豆瓣酱也细腻均匀,不会有青黄硬气。
咸水角
咸水角是将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加水搅拌,搓成皮,在皮内放入咸馅而成。馅料用鲜肉丁和火腿丁调味,虾用葱、蒜、韭菜、姜、蚝油和酱油调味。把馅料放上去,然后把皮对折,包成一角。这种咸水角叫“五味元宵”,意为聪明(葱)、能算(蒜)、长久(韭菜)、向上(姜)。牛角炒到微黄,味道鲜美。
寂地粥
粥白得像凝固的脂肪,像发酵的奶酪,鲜香,好吃,有用。在科举时代,状元、状元、探花是宫廷考试的前三名。林如棠把猪肝、猪肾、猪肚三种猪内脏比作山治。
在广州吃米粥还是很时尚的。在西关,吴的第一粥是最有名的。据说吴和帝州已有4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顺德人吴湛。他在文昌南路十字街开了一家父子店。当时,广州四大名店之一的酒楼位于文昌横街,吴就在街口。去饭店的食客路过吴时,都被那香喷喷的粥吸引住了,都进去尝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