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水利局的大事

60年来,菏泽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挖掘河道,加强渍涝洼地治理,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抗旱灌溉水利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为确保全市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时,菏泽地区水系紊乱,排水能力极弱,涝灾频发。1952郓城县十二连洼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为拦截径流、分流雨水、就地下渗、减少洼地积水,在全市范围内修建沟渠和边田。本工程的建立在一般雨型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治涝作用,但本工程治涝标准较低,降雨量超标时无法避免涝灾。在当时排水设施缺乏的条件下,通过积累的治涝实践经验,人们认识到,只有按照排水系统进行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涝灾。因此,从1965到1972,菏泽市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离”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系调整,先后开挖了东峪河和朱赵新河。东峪河的开挖和治理对降低南阳湖水位、缓解万福河流域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朱兆新河开凿后,为朱水河和赵王河上游的排水开辟了一条道路,减轻了季良运河的洪水压力。期间对万福河、太行地河、老黄河的干支流进行了挖掘治理。通过几年的水系调整和河道整治,菏泽市形成了东峪河、朱赵新河、万福河、太行地河、黄河故道五大水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暴雨内涝、小客泛滥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防洪工程仍以治涝为主,重点是支持排水骨干河流的支流。东峪河南支、东峪北支、胜利河、厝窑河、米沮河等主要支流相继开挖,修建了一大批排涝泵站和控制性建筑物,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同时,对45条100平方公里的支流、41条50至100平方公里的支流、92条50平方公里以下的排水沟进行了相应处理。菏泽市整体排水能力是解放初期的6.5倍。朱兆新河流域1993连续暴雨后,当年对该流域朱兆新河干流及支流进行疏浚,疏浚拓宽了岩滩黄河供水干线。2000年后,东峪河主要支流再次疏浚。进入21世纪,菏泽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和灌区配套工程,实施了东峪河、赵主新河二期配套工程,以及6个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从2004年到2006年,修复和重建了370座市政桥梁和500座县城桥梁。

菏泽市先后成立了东峪河、赵主新河、岩滩河、谢宅河工程管理处,加强了市级重点水利工程的管理。1980左右,全市水利工作重心由建设向管理转移,开展水利工程“三检三定”,包括安全检查、标准检查、效益检查、措施确定、综合管理和发展规划。摸清了工程状况,建立了技术档案,加强了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2008年,对未完成的4个项目管理单位进行了改革,将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经费来源由自理改为财政拨款。2005年开始开展“四优无”闸管所活动,队伍建设优秀,项目管理优秀,运行全面优化,闸环境优美,运行安全无事故,有效促进了基层队伍的稳定,提高了闸管所的管理水平。2008年组织实施了夏季防洪除涝建设会战,加上每年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改善了田间灌排条件。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菏泽市现有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99条,河长3157公里。其中,3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0条,长度949公里;100-300平方公里河流30条,长度832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下有151条长1376公里的小支流。骨干河流主要有朱兆新河、朱水河、干运河、云居河、运城新河、万福河、东峪河、东峪河南支、东峪河北支。设计排涝流量1619m3/s,防洪流量3330m3/s,涝渍面积达552万亩。全市现有机井数达到654.38+0.35万眼,年均分流黄河水654.38+0.2亿立方米。目前,菏泽市基本实现了“江河相连、河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防汛抗旱建设目标。

水库建设与加固

60年来,菏泽市平原水库建设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为了蓄水和发展灌溉,修建了太行堤水库和浮岗水库。为了向城乡居民和企业供水,修建了西城水库、临浦沙河水库和南湖水库。目前,菏泽市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6座,总库容215万立方米,总库容2亿立方米。

1958至1960年间,菏泽市为从黄河引水,发展农业灌溉,利用老黄河和后河洼地,在曹县修建了竹式太行堤水库群,同时修建了浮岗、支楼、当楼三座附属水库。成武支楼水库和党楼水库库容分别为0.4亿立方米和0.2亿立方米,利用常年积水的死洼地形成。浮岗水库利用单县南部先锋旧路至第二大堤之间的洼地、盐碱地形成,库容9.5亿立方米。太行堤水库南堤采用老黄河高滩,海拔近10米。水库总面积248平方公里。由白猫、魏湾、刘通、万楼、土山集、中堤尖、王鲁集七座水库自上而下串联而成,总库容9.4亿立方米。格迪克建在水库之间,由连接沟渠相连。1958完成并扣押。但由于施工质量差,截渗工程薄弱,灌溉工程不配套,导致水库水闸垮塌,周边土地盐碱化,灌区内涝严重。1962年停止蓄水耕种,库区移民陆续返回水库定居。随着农业发展抗旱用水的需要,太行大堤三库小面积蓄水于1972恢复,菏泽市于1983开始利用曹县太行大堤三库和单县富岗水库蓄水。浮岗水库于1997年列入山东省平原水库投资计划,次年开工建设。库区面积19平方公里,总库容104万立方米,总投资9828万元。它于2000年投入运营。

2009年,菏泽对浮岗水库和太行堤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9465438+6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坝工程、水库水闸工程、泄洪洞工程、蓄水涵工程、蓄水涵工程、泵站工程。曹西安县太行堤水库工程总投资546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围坝工程、导流闸工程、泄洪闸工程、退闸工程、泄洪洞工程和渗排水泵站工程。两座水库的加固工程计划于2010年底完成。

为向工业供水,鄄城县林浦沙河水库建于1990,距菏泽电厂24.8km,总库容1225万立方米。自建成以来,它一直向菏泽电厂供水。开发区南湖水库于2008年建成,是东峪河截污分流扩建工程的一部分。占地面积1.300亩,库容400万立方米。主要为城市工业供水,也是城市水利风景区。为了给城市居民供水,牡丹区西城水库于2007年建成。水库呈不规则八角形,占地3380亩,库容1290万立方米。西城水库解决了菏泽市生产生活供水不足、饮用水水质差的问题。2009年5月,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指出,要利用平原水库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随后,在6月召开的全市饮水安全暨防洪除涝工程现场会上,针对饮水安全提出了四个转变,即工作目标由喝“方便水”转变为喝“安全水”,水源选择由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规划思路由行政区划转变为供水区域,工作重点由进度与质量并重转变为进度优先。地表水源主要是利用平原水库从黄河取水。

近年来,菏泽市平原水库建设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了浮岗水库、太行堤水库、界牌水库、鸭子泉水库、西城水库、林浦沙水库、南湖水库等。正在建设的大冶水库、文婷湖水库和巴特水库即将竣工。未来三到五年,每个县至少有一座平原水库,并逐步将所有水库串联起来,进一步提高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60年来,菏泽市水土保持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累计投资889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8.34平方公里。

菏泽市位于黄河滩区。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风沙区面积大,微地貌复杂,丘、坡、洼相间,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中国的水土流失有风蚀和水蚀两种,以风蚀为主。2-5月风蚀最严重,165438+10月至次年65438+10月次之,6-9月水蚀最强。此外,随着生产建设、资源开发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菏泽市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东沟、临浦沙河、运城新河和东明县黄河决口留下的三条沙带。65438-0984年,菏泽地区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各县也成立了水土保持办公室。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得到规范和加强。全市有280支监察执法队伍,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360次,查处违法案件50余起。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1995发布了《菏泽地区实施

60年来,为了全面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菏泽市坚持“预防为主,统筹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实行集中、连续、综合治理。以治沙和土壤改良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0,菏泽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58.34平方公里。其中,* *建成基本农田114696公顷,水土保持林43814.1公顷,农田林网28239公顷,草地1104公顷,建成小型蓄水保土工程921座。全市涌现出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示范工程。如巨野太平、定陶、运城西沙河、邵庄、单县庄、鄄城张楼等风沙水保综合治理工程。所有进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地区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治理区平均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54.38+0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蓄水460万立方米,保持水土35.7万吨,可增加粮食年产量746.7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654.38+0482.3万元。

近年来,菏泽市水利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为指导,以水土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建设为目标,建设生态示范小流域。在继续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885公顷。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筑路、采矿、房地产、取土等。,加剧了对景观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菏泽市水利局主动联系项目业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项目单位宣传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履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深入一线,调查取证,建立项目档案,积极补充市县投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通过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得到有效实施。市* * *收取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800多万元。今后,菏泽市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实施,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加强水土保持。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菏泽市水资源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菏泽市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黄河客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56毫米,年可利用地表水资源626.5438+0亿立方米,地下水654.38+0.67亿立方米,当地人均水资源243立方米,亩产水资源654.38+0.98立方米。自1965以来,黄河平均每年引水1278万立方米。

菏泽市出台了《菏泽市地表水水源保护办法》、《菏泽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强化了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和力度,增强了我市水资源管理的社会意识。通过广泛的节水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爱惜水、节约用水的意识,营造节水的社会氛围,使节水工作深入人心。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摒弃漫灌等落后灌溉方式,重点发展喷灌、微灌、小白龙等节水灌溉方式。在城市新建住宅区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加强对工业企业节水改造项目实施的监管,严格新项目“节水”审查,将节水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自2006年以来,该市每万元GDP用水量每年下降9%以上。

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立法,严格落实各项水资源保护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细化水源保护措施,落实水源保护责任,对省划定的8个一类地表水功能区和14个二类水功能区进行严格分类管理,开展全市水功能区立碑工作,定期对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进行实验室检测,加强河流取水口和排污口检查。2008年开展关闭自备井、严查非法打井大型活动,出台《菏泽市地热空调水管理办法》,推进地热井开采和低温空调水的规范管理。

2001,菏泽市各县区陆续成立水务局。2007年开始规划推进城乡水统筹,编制了《关于加快实施城乡水统筹示范工程的调研报告》和《菏泽市水统筹示范工程规划方案》。2008年2月25日,菏泽市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启动实施市级水务统筹改革。将市自来水公司、西城引黄水库、污水处理厂、节水办等原隶属于市建设局的机构、职能、资产、人员,以及市防汛排涝办、赵王河公园管理处、环城公园管理处等原隶属于市水利局的机构、职能、资产、人员全部划转至市水利局。菏泽市城乡水务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务一体化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积极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完成《菏泽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案》等水资源规划,为全市水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凡新建项目需要用水的,必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依法办理取水许可。2009年,该市颁发了新版取水许可证;2007年投资654.38亿元建设了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建成了以用水户为重点的水量监测系统、地表水监测系统和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规范自备井用户管理,对全市所有自备井进行登记,取水井拍照存档,为加强取水管理奠定了基础。根据省政府1999年第102号文件的要求135,我市积极推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秩序明显规范,征收金额逐年增加。全市水资源费征收总额从2003年的不到4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4万元以上。菏泽治淮60年的历史,经历了从“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到“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的理念转变。特别是近年来,菏泽坚持人水和谐目标,形成了以生态河流为线、水利景区为点、水生态价值为魂的生态水利发展框架,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加快生态河流治理。在基本完成骨干河道清淤治理的基础上,对整个堤线进行了绿化美化,建设了1000公里的生态廊道。严格河道排污口审批管理,加强22个水功能区管理,坚持定期监测3个河段水质,努力促进水质改善。东峪河截污分流工程扩容,库容由400万立方米提高到800万立方米。

加强水资源的生态开发。颁布《菏泽市地表水水源保护办法》,对重点水库、河流和城市供水水源进行严格保护。树立以黄河水为水源的饮水安全思想,加快水库功能置换,规划新建平原水库10座,积极构建饮水安全工程体系。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有效涵养地下水源,关闭菏泽市自备井210口,有效遏制了地下水超采现象。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统筹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实行集中、连续、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58.34平方公里。其中,* * *已建成基本农田114696公顷,水土保持林43814.1公顷,农田林网28239公顷,种草1104公顷。治理区年均蓄水保水460万立方米,保土35.7万吨。

加强水体生态管理。菏泽市现有污水管网130公里,覆盖率30%;已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654.38+0.9万吨,污水处理率85%。每年为赵王河公园、环城公园补充交换水量近6543.8+亿立方米,加强公园水体日常物业保洁管理。赵王河公园投放鱼苗260万尾,水生态系统结构逐步建立。

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正在实施的东峪河截污分流工程,既是对部分县城排放的再生水进行截存,加强再生水回用的公益性工程,也是一道横跨菏泽市南部的独特景观带。工程建成后,将建成15.1km的生态水域,河宽190m,水域面积约5350亩,形成菏泽南部的绿色飘带。

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全市已形成11水利风景区。赵王河公园长8公里,总面积3046亩,其中水面面积1.457亩。从南到北分为城市公园、文化休闲绿地、多样性主题公园、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四个景观区,成为菏泽市最具现代气息、地方特色和生态价值的景观带。依托原有护城河,环城公园周长6公里,包括一条环城水带、两个文化聚落、三个广场、十个公园景点和众多休闲绿地。规划总面积1950亩,其中水面面积830亩,形成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公园,有效改善菏泽老城区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