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是如何装裱书画的?
宋代周觅的《董祺野史》中有一篇名为《绍宫书画体例》的章节,记述了南宋宫廷装裱古代书画的规范和要求。正如它所说:“装裱和裁切系统,各有自己的刻度,印上标题,配有公式。”那么南宋人是如何装裱书画的呢?所谓的“石成”是什么?宋人的复辟原则和今天有什么关系?
根据你的口味选择材料。
南宋内府的书画装饰首先是一个对古代书画进行评价的过程。不同档次的书画会使用非常不同的装饰材料。如《楚登真迹书法》包括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的墨迹,南宋皇帝题写的、用“苗”字书写的书法,以绢为头,绿丝为头,姜齿白丝为头,朝鲜纸为尾, 用《楚灯》晋唐二等原作及晋唐名家石刻用紫鸾鹊锦为头,蓝鸾丝为头,白鸾丝为水障,纸为尾,二等白玉轴。 材料的档次明显降低。
即使在唐代,书法也有上、中、下三种。虽然杆头、天花、防水、拖尾等材质相同,都是夏虹云鸾锦杆头、碧鸾丝天花、白鸾丝防水、韩纸拖尾,但是轴头不同。一等书法用簪顶玉轴,中下为平顶玉轴。同样的装饰表示年代(唐代)和分类(书法),而不同的轴头则用来区分优劣。
不同的类别有各自的装饰。
对于南宋内府来说,装饰字画也是一个分类收藏的过程。比如把“仿六朝原作”单独列为一类,以蓝阳台锦为包首,碧鸾丝为天首,白鸾丝为防水,韩纸拖尾,白玉轴头。这种装饰与前面提到的晋唐原作明显不同,以装饰来区分原作和复制品。
从选材来看,似乎六朝名画的横轴比六朝名画的挂轴更受重视。前者第一包是丝锦,后者以皂鸾丝为双色世界;前者以青丝锦为天头,后者以碧鸾丝为天头,后者只以碧鸾丝为同一个世界,不分优劣。另外,六朝名画的横轴是“一等白玉磨花轴”,挂轴是一等玉轴。虽然都是六朝名画,但横卷和挂轴明显不同。
这个朝代的书画在南宋的收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苏轼、文同、米芾、樊龙等。,所有这些都有详细的装饰细则,并要求印乾卦、石印和绍兴印。当然,宋人的书画只是用绢裱起来的,并没有锦缎和丝绸,轴头也只是一般的白玉轴,甚至是玛瑙轴和黑犀牛轴,其材质也比不上汉魏六朝先贤留下的墨汁。
最小干预和最大保留
“最小干预”和“最大信息保留”是当代书画文物的修复原则。根据我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最小干预”是指“在书画文物修复过程中,应以减少干预、减轻病害、延长保存寿命为主要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应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在最低限度,不得过度修复。”相比之下,“最大信息保留”原则强调的是“保留一切能够体现书画文物价值的元素”。
揭开和清洗画心,是自古以来书画修复的关键一步。
绍兴鱼凫书画风格对古代书画揭框洗芯提出了具体要求,非常接近当代的“最小干预”原则。如“内廷在六朝、、咸、唐之书,并杂以诗赋”,均“宜厚而厚,不宜薄”,明确指出揭框不应损伤画芯。画芯是书画的灵魂。在绘画史上,米芾甚至把书画的成败视为书画的生命。“书画的生命,全在书画”。如果画没有装裱好,画的精髓就没了。正如米菲所说,“人物的精神是多姿多彩的,花朵是丰富多彩的,蜜蜂和蝴蝶只在浓淡之间。一旦太多,就会失去。”南宋人也认为:“纸若揭去一半,则有损文字精神,犹如临摹。”张彦远在《历代名画笔记》中已经讲过画芯的清洁,说:“古画必有积尘,故须皂角水沾数夜,平案除尘,画得传神不掉色。”书画清洗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保护书画的一种方式。
南宋朝廷遵循“适古画,不可再洗”的原则,“恐失人物之气,富贵花木”,是否清洗,视实际情况而定。南宋人也遵循“不过度切割”的装饰原则,与当代“最大限度保留信息”的原则非常接近。裁剪是字画修复的重要一步。需要将画芯平放在切割板上,切掉基于大尺寸板的旧装裱,校正画芯。大面积切割边框周围的留白,可能会破坏画家构图的初衷,给接下来的装裱造成困难。周觅曾经诅咒南宋的官员,说他们“人品低下,目光短浅”。前人刻过的东西都被去掉了,所以故宫有很多未知数,它的来源,授受,年代,考试都很难找到。“可见宋人在切割的时候也是把历史信息切割出来的。
修复、传奇、创新和扬弃
如果说“绍兴御宅书画风格”代表了唐宋时期的书画装裱准则,《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准则》代表了当代建立统一书画文物修复准则的尝试。两者承上启下,创新与扬弃并存。
事实上,绍兴故宫书画风格并不是国家标准,只是代表了南宋宫廷的装饰要求。虽然内容涵盖了材料、法规、工作程序、收集制度、装修形式等诸多方面。,前后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这更像是周觅自己的一篇漫谈书画装裱。而这一套装修要求,一旦脱离了南宋皇宫的收藏机制,也很难实现。另外,自宋明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书画,对书画的装饰也有所了解。绍兴故宫的书画装饰,文人墨客是可以理解和欣赏的,但他们更多的是从一个法规制度和奇闻轶事的角度去品味,而不是注重装饰技艺。但其中的一些原则,一直是后世书画修复者所遵循的。比如《明史·装修实录》中的很多原理都是来自宋元时期的著述和实际的装修经验。
《中国书画文物修复指南》与绍兴故宫书画风格相比,更具现代感。书画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传统技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如何保护古代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修复原则而言,《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无疑更加全面和创新。他所倡导的“最小干预”、“最大信息保留”、“可再加工”等原则,在绍兴鱼凫书画风格中也能看到。以“最大信息留存”原则为例,南宋内府对前人碑文采取双重原则。一方面要求“不可滥削”,另一方面到了宣和御书的书名,又被“并删”。可见,南宋政府内部在书画装饰上并没有完全以文物保护为中心,也遵循了一些政治原则。南宋皇宫在遇到残破的书画时,并没有尽力保护即将被破坏的古代书画,而是命令书房照原样复制,染成古色古香,用铃铛封好,放入水池中。今天人们看到的晋唐时期的古代书画,很多都是宋代的临摹。现代的文物修复,尽可能的保留了所有的历史信息,不管是谁题写的,也不管是不是破损的,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专业准则。
《兰亭集序》说:“看今朝,犹看往昔。”宋人不会想到,他们的装裱技艺可以传承千年,但今天,我们在宋人的阴影下,传承创新,迎来书画文物修复的新时代。文彭宇
(作者在杭州博物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