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发生过哪些战争?

中东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

海湾战争1990

2004年第二次海湾战争

历史背景

3000年前,犹太人的祖先定居在巴勒斯坦。1世纪后,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此后,巴勒斯坦一直由阿拉伯人居住。19年末,大批犹太人陆续迁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65438-0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国家。犹太人同意了这个决议,以色列国于1948年建立。阿拉伯人反对这项决议,没有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结果,发生了四次阿以战争。以色列连续占领了属于阿拉伯国家的所有领土。

摘自《http://zh . Wikipedia . org/wiki/% E4 % B8 % AD % E4 % B8 % 9c % E6 % 88% 98% E4 % BA % 89》

++++++++++++++++++++++++++++++++++++++++++++

中东是西方国家用来指靠近欧洲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比如西亚北非的埃及。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年至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非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争端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地中海、死海和约旦河之间)建立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本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移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就地定居和平。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希伯来祖先征服了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来王国。此后,巴勒斯坦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国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向世界各地。19年底,犹太复国运动兴起,主张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主导的国家。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当时这一带阿拉伯人有66万,犹太人只有9万,但英美为了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极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在他们的策划下,定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此后,阿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流血事件不断发生。1947 165438+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在美英操控下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家,耶路撒冷被两国瓜分。阿拉伯世界广泛反对这一决议,但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犹太国家。1949年5月4日,犹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15年5月5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战败。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与以色列签署了停战协定。战后遗留了很多问题,逐渐引发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巴勒斯坦国”最终建立,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第一次中东战争

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14年5月午夜,以色列在美国和英国的支持下,根据联合国决议成立,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第二天早上,埃及、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向以色列宣战。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九个多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场战争,以色列占领了4/5的巴勒斯坦土地,达到20700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国面积多6700平方公里,驱逐了96万巴勒斯坦人。战争留下了“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未来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中东战争

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从英法殖民者手中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29日,165438+以色列在英法的唆使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岛。31,英法以“捍卫运河的航行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对埃及发动了进攻。在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场战争中美英法之间有矛盾。英法军队于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1957,以色列军队于3月全部撤出埃及。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中东战争

也被称为六月五日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失败,一直不忘寻仇。埃及总经理纳赛尔在胜利面前粗心大意,被苏联蒙蔽双眼,未能对以色列保持警惕。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借口,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进攻。在以色列空军的大规模空袭中,近300架埃及作战飞机被摧毁在地面上。在失去空军的掩护下,埃及军队遭到了以军的重创。接着,叙利亚和约旦突然遭到以色列空军袭击,大量飞机受损,陆军也接连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遭受了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两项决议,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在失去大片土地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火”。在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区、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

也被称为“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和“赎罪日战争”。1973 10 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集中51000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对以军占领的西奈半岛(西线)和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袭。当天,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于8日摧毁了以军的“巴勒夫”防线,收复了部队失地。叙利亚军队也曾经袭击过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以色列迅速调集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对叙利亚阵地实施空袭,将三个师转为反攻。经过激战,叙利亚军队很快被击溃。随后在16,以色列侦察突击队乔装成埃及军队,深入到埃及军队后方,大肆破坏埃及军队的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为以色列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设立桥头堡,突入埃及腹地,对埃及军队第三集团军形成包围态势,战局骤然逆转。10年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和以色列22日同意停火,叙利亚24日同意停火。自那时以来,在西奈签署了两项脱离接触协议。

第五次中东战争

也被称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进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海空入侵黎巴嫩。截至6月11日,以色列部队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彻底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损失惨重。驻扎在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遭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的导弹设施和空军损失惨重。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包围并进攻巴解组织总部所在的贝鲁特西区,长达两个多月。之后,在联合国的斡旋和维和部队的监督下,巴解组织总部及其一万多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离贝鲁特,流散到突尼斯等八个阿拉伯国家。贝鲁特的65,438+0,000多名叙利亚部队也在同一时间撤出。

海湾,波斯湾的缩写,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所表现出的现代高技术作战的新形势、新特点,给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带来了许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的。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主权和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解体,伊拉克与科威特的争端再次凸显。就伊拉克而言,主要原因是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在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地区大国。1990年7月,在向科威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伊拉克下定决心武力吞并科威特。

1990 8月2日上午1时(科威特时间),经过精心准备,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拉克-科威特边境,对科威特发动了突袭。与此同时,一支特别行动部队从海上对科威特市进行了一次直升机攻击。拂晓时,两支对立的部队开始攻击城里的目标。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带着一些王室成员匆忙逃到附近的一艘美国军舰上。阿米尔的兄弟法赫德王子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点,伊军基本控制了科威特城。下午4点,伊拉克军队占领了科威特全部领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震惊了全世界。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伊拉克实施制裁。反应最强烈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它们在海湾地区有很大的经济利益。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迫使伊拉克撤军,并做好必要时实施军事打击的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制定了“沙漠之盾”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点(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这项计划。

“沙漠之盾”行动计划是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在3至4个月内(17周)部署24万兵力及其组织装备,使美军及其他出兵国在该地区的兵力与伊军大致相当。第二阶段,我们将根据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使兵力达到足以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根据伊军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沙特发动攻击的情况,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达兰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袭部队,建立机械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封锁伊军可能的攻击,确保后续部队陆续到达部署。

方案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的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地调度运输司令部管辖的战略运输工具,调动预备役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招募和组织预备役。其他部队派遣国也启动了自己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的行动,省厅两个阶段分别于6月8日+01结束。当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1200坦克,2000辆装甲车,1300作战飞机,1500直升机,100多艘战舰。

其他国家派遣的军队总数达到50万。一些非部队派遣国提供了武器装备、船只、飞机和医疗队。随着各国军队的部署,越来越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8月中旬,通过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级别成立了一个协调作战指挥机构。原则上,战区内所有部队由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中将·哈立德和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统一指挥。然而,各国军队分别从其最高当局接受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等国的出兵和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延缓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种制裁,保全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防御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着“圣战”的旗号,将撤军问题与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撤军挂钩,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手指;经济上,采取对内紧缩,对外寻求突破的政策;军事上,加紧扩军备战,恢复建设24个师,使陆军总兵力达到77个师,65438+20万人。同时加强了战区兵力部署。按照三道防线部署了43个师,约54万人,4280辆坦克,2800门火炮,2800辆装甲运输车。

美军在开始实施“沙漠之盾”计划时,已预估到伊拉克拒绝撤军,拟定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65438年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项计划。计划要点是进行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机构;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试图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政府。

基于这一决心,制定了如下作战计划:实施多国、多方向、海空、地面协同进攻,先以空战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再逐步转移空中作战重心,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摧毁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以阿拉伯军队解放科威特城。整个战斗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2.夺取制空权;3.对地面部队的空袭;4.地面进攻行动。

165438+10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规定19911 15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1991 1 10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了战前的最后一次会晤。然而,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的余地,会谈未能取得成果。65438+10月16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 30,布什总统向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签署国家安全指令,命令美军对伊拉克开战。

65438+17年10月凌晨,美军空袭开始。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战。按照计划,三个阶段将同时启动,携手推进,逐一实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EF-111、EA-6B、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路。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这是攻击的原因。每日出动架次为2000至3000。据美军统计,到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54万伊军有25%以上伤亡,重型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军中央司令部的陆军还制定了具体的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决定由五个军事小组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国第18空降军在全线西部实施攻击,负责切断战区伊军与后方的联系。美国第七军在前线中段承担主要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方联合部队、美军中央司令部海军陆战队和东部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面和科威特城内的伊拉克部队,牵制伊拉克战术和作战部队。北部和东部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城。方案拟定后,多国部队从65438年6月+10月17空袭当天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攻击起点移动了200多公里和300多公里。

1991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4点,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军队发起大规模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前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总部的注意。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导致西端“关门”,东端“开走”。在这种情况下,负责主攻的美军第七军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先向北,再向东,消灭伊拉克军队的主力。伊拉克军队面对多国部队的进攻顽强抵抗,随后逐渐向北部和西部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上午,科威特城完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大部分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鉴于此,布什总统于当地时间当天8时发布临时停火令。整个地面攻击持续了100小时。

临时停火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并愿意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有关决议。在此基础上,4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已经结束。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43个师中有38个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运输车,2917门火炮被摧毁或被俘。107架飞机被击落、摧毁或俘获。多国部队共死亡126人(包括74名美国人),受伤300多人,失踪12人。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崩溃和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深刻反映了世界向新格局过渡中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上装备武器;攻击方式不再以大规模杀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准性;整个战争的范围和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战争的协同性和时效性是空前的。还表现出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应用于战争所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许多新特点,包括:空战成为独立的作战样式;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交战手段;电子战是“硬杀”不可或缺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新的战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