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旅行者有哪些?
1.徐霞客
徐霞客,生于明万历十四年,江苏江阴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也被后人称为“游圣”、“夏贤”、“驴友祖师”。他一生游遍了中国美丽的山川,颇具传奇色彩。受一个耕读世家的文化影响,徐霞客年轻时好学,读了很多书,尤其喜爱地方经典和方志。少年立下了“君子游碧海,黄昏留青天”的旅行志向。徐霞客的足迹覆盖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难险阻,三次被抢,几次被断粮。他仍然走上前去,仔细记录他的观察结果。直到进入云南丽江,在因为脚病走不动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编纂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3岁(1640)云南当地官员将徐霞客乘船送回江阴。54岁,正月死于家中。徐霞客历经30年考察写成的260万字游记,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2.玄奘
玄奘(602 ~ 664),名陈宪,洛州(今河南偃师古城)人。唐代著名的僧法师、佛学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甄珍并称为中国三大译经家。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出家后,我拜访了世界各地的佛教名师。因为觉得各派学说不一,难以下定论,所以决定去天竺学佛。贞观三年,唐太宗从凉州西行至玉门关,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我最早是在那烂陀寺跟杰贤学的。后来,他游历天竺,与当地学者论道,声名大噪。
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达凉州。当地的大师卫慧尊重玄奘的伟大愿望,让他的弟子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害怕白天被官兵俘虏,所以晚上出行。到了瓜州,我骑的马又摔死了。玄奘买了一匹去过义乌(哈密)15的老瘦子红马,独自前行。
玄奘大师经过17年的锲而不舍,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他的故事在历代民间广为流传,如元代吴长岭的《唐三藏西游记》杂剧、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都来源于他的事迹。
3.张茜
张骞(约公元前164 ~ 114),汉中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探险家、旅行家、外交家,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开辟了汉代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从西域各国引进了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亚麻等。
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离开陇西,被匈奴俘虏。在匈奴的十几年里,张骞虽然结婚生子,但始终坚守汉节。后来他终于逃了出来,向西到了大湾,经过康居,到了大岳家,然后去了大夏,呆了一年多才回来。张骞在回家的路上,从南路改走南山,但还是被匈奴俘虏,关押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趁机逃入汉朝。他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汉武帝在台中封他为大夫。张骞在夏时,得知从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路,取印度(今印度)之毒,可以过夏。因为他劝梁武帝打开通往西南的路线,被昆明夷阻挡,未能通过。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立功,因而发迹,望侯。后来张骞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谷),武帝就把张骞当了中郎将。公元前119年,派300人带着数万牛羊、黄金、帛等前往乌孙。张骞出使乌孙,向大湾、康居、月氏、大夏等周边国家派遣使节。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方国家也派出使节回访长安。乌孙派使者送张骞回汉,并献马谢之。
丁原第二年(前115),张骞也。张骞是汉能与西域沟通能力的创始人。由于张骞在西域的威望,汉朝的使臣后来都称伯王侯,以取信于他国。
4.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原名马。洪武十三年1381冬,明军进攻云南。马,10岁,被带进明营,阉割为宦官,然后进入的燕王府。靖南之乱时,马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明太祖朱迪认为马姓不能列入三宝堂。于是,在南京把“郑”字给了马姓,改称何,任命为内务府监察太监,排名仅次于司第四。宣德六年(1431),郑和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11年7月(明永乐三年),明太祖成祖命郑和率领一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出访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从苏州刘家岗出发,直到1433(明宣德8年),共航行7次。最后一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里,病死于船上。
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比比加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一条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直接航线。600年前,从65438年到0405年,28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200多艘中国明朝的船只在世界水域航行,访问各国。
5.鉴真
がんじんん鉴真(688~763),日本人称鉴真,中国唐代高僧,日本佛教法家南山宗后裔,著名内科医生。日本人把鉴真称为“天平的顶峰”,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顶(意为顶峰)。
鉴真,字春雨,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我十四岁的时候在大云寺当沙弥,在那里跟一个和尚学佛。后来去长安受弘景大师管教三年,再回到扬州,见识广博。日本僧人荣睿和赵朴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敦促鉴真在日本传教。鉴真欣然同意,并克服各种困难,成功了六次。他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带着佛经、工具和图像抵达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然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带来的香料和药物,努力推广佛教,传播中国文化,传授医学知识。迄今为止,日本奈良的赵体寺和东大寺的正仓医院仍有他们的遗骸。试着治好光明皇后和圣武天皇的病(见天台乌药)。日本曾授予“大和尚都”、“大和尚”等称号,日本民众称赞他为“渡海大师”。作品有《剑圣秘方》,但未流传。
6.王大元
王大元(1311年~?)元代民间航海家。张欢这个词。南昌人。顺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王大元第一次乘商船从泉州出发,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返回埃及,离开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渡印度洋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元三年(1337),王大元再次从泉州起航,途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莫桑比克海峡和澳大利亚各地,元五年(1339)回到泉州。
王大元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员的要求,开始整理笔记,写下《岛略》。《岛岛物语》共分100篇,其中99篇为个人经历,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上航道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世界所瞩目。1867之后,许多西方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这是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的巨大贡献的认可。
7.法显
法显(334-420)东晋泗州平阳县舞阳(今山西临汾)人,相传为并州上党县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杰出的佛教革新家,中国第一位赴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三岁时出家为僧。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燕化(今新疆焉耆附近),越过现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西南的于阗(今新疆和田),南部经过葱郁的群山,穿过现在的印度河流域,经现在的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再回到巴基斯坦。当与他同行的僧人去世或留在天竺时,法显独自乘船返回中国。他从东天竺的多玛里帝(今加尔各答西南的德姆鲁克)乘商船到什字国(今斯里兰卡),逗留两年,再乘商船返回东方,途经耶波提(今苏门答腊或爪哇),换船到北航。在山东半岛南部崂山附近登陆,转入陆地,于艺兮九年(413)抵达建康(今南靖)。艺兮十年(414),写下了历时15年的《天竺之旅》,两年后被加入流传至今的《法显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文版。
《法显传》又称《佛国故事》、《佛祖游天竺故事》、《天竺之旅故事》等。该书涉及面广,涵盖了中亚、印度、东南亚约30个国家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它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早的海陆交通记录,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中亚、印度和东南亚的游记,在中国和南亚的地理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君主,也是秦朝第一个完成统一中国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嬴姓,赵,。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开创驿站制度,修建驿道。“修驿道,设县。”驿站是古代传递宫廷文件和军事信息的人或官员在途中登车换马的地方。
秦始皇修了一条从咸阳辐射到全国,四通八达的赤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开始,他开始举行大规模的游行。12年皇帝,巡游五次,平均每两年一次以上。
第一次巡逻行程,到了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过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籍天水、礼县,再沿先人东进路线返回宝鸡、岐山、凤翔,回到咸阳。
第二次巡游,第一次东行登上凤山和泰山,还有凤山乐的石碑。他到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海州、徐州,南下安徽,过淮河,到河南。车辙跑遍了湖南长沙等地。
他第三次游历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派徐福带着五百名少男少女出海去取长生不老药。
第四次巡航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出发去了北方。从潼关跨过黄河到山西,到河北邯郸,东至秦皇岛。出了山海关,来到了辽宁绥中海滨。返回内蒙古,途经陕西榆林、延安,返回咸阳。
公元前210年,他开始了他的第五次航行。已经到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结果他死在了旅途中。
9.王玄策
王玄策,汉族,唐代河南洛阳人。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隆硕元年(643 ~ 661)三次赴印度的使臣。曾冠荣任湟水县令,尤伟领巡抚。
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李一标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前往卫维寺。在印度使臣的雇佣下,贞观十九年,贞观抵达王蛇城(今印度比哈尔邦西南拉吉吉尔),次年回国。
贞观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王玄策为使,蒋为副使,赴印。还没到,环日王驾崩,迪那富地(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提鲁特)国王阿鲁纳就着手拒绝唐使节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被俘,他本人前往吐蕃西域求援。吐蕃赞帕松赞干布派1200人,骑着尼波洛(今尼泊尔)王纳陵和西羌章的7000名女兵帮助宣策,攻占阿罗纳,顺利返回。高宗庆帝第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罗洲(今印度大板嘎北部),五年访摩诃波代吉,拜佛归来。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战争中俘虏了一个叫罗娜二娃的印度和尚。为了迎合李世民求长生的心理,我把他献给了李世民。印度和尚自诩200岁,专精长生之术,信誓旦旦说吃了他炼制的仙丹就能长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将王玄策提升两级,册封为朝中大夫,并在太庙举行隆重仪式,将阿罗纳顺押为阶下囚。
不久,李世民死于中毒。此时距离王玄策回国只有一年时间。王玄策因李世民之死受到牵连,仕途受阻,从此再无升迁机会。玄策多次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游记》十卷、《人物》三卷。如今,只有零星的文字记载在法源朱琳、朱泾瑶姬和释迦牟尼地方志中。
10.杜欢
中国唐代旅行家杜欢,又名杜欢。襄阳郡(今湖北襄阳)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十年(751),与高仙芝在城内被俘,做了近十年的俘虏。后来,他游历了非洲、埃及等国家,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著书立说的中国人。宝应早年(762年)乘商船回国,写了一部《京杭纪》,已佚,但杜佑《通典》(完成于801年)引用了这部书,有1500余字保存至今。《经吉星》是中国最早的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传播食物的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几个亚非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
唐朝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大量接触的时代,大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在盛唐是络绎不绝的。作为一个旅行学者,杜欢在那个多彩的时空里留下了一本名为《京杭集》的书。杜欢在751-762年走遍了黑食之国,因此留下了丰富的所见所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伊斯兰医学的部分,包括巴卡哈纳制造的阿姆鲁、地中海南岸突尼斯制造的芒、阿朱罗河制造的香油和杏仁、鲁国后期制造的君达和茴香等。杜欢还远游埃及亚历山大,盛赞当时的地中海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