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社会各界会引发对战后中国历史走向的大讨论?

中国社会史大辩论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这与当时特定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1917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受到广泛关注,为社会史论战提供了理论前提。1927大革命的失败直接促成了大辩论,以及“中国向何处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新思考的问题。

1

呈现复杂的局面

中国革命是在* * *生产国际的指导下,社会历史大辩论在短时间内声势浩大,与苏联领导人对中国革命的不同看法密切相关。斯大林,布哈林等。认为中国的封建残余仍然占统治地位,应该进行民主革命,重点是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的结合;托洛茨基、卡尔·伯恩哈多维奇·拉狄克等人认为,中国已经被资本主义统治,革命目标还应该包括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 * *产党、国民党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把中国的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指出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托派和国民党改组派是反对的。各方各抒己见,于是,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辩论展开了。

在争论中,各派围绕当时和历史上中国和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同的问题和派别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局面。

2

四大阵营相继出现。

参加辩论的人可以分成四个阵营。首先出现的是新生活学校。1928 10,陶希圣在上海《新生活》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是什么社会》一文,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笼统地称为宗法社会或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宗法封建社会。“新生活派”成员大多属于国民党改组派,因此也被称为“改组派”。

1929 165438+10月,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又一重要阵地,《新思潮》杂志在上海创刊。中宣部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希望通过“新思潮”宣传中共六大的主张,与反对的声音抗衡。于是,次年5月,《新思潮》出版了《中国经济研究》专刊,发表了潘东洲《中国经济的性质》和王学文《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发展和前途》等文章,指出中国是封建半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被称为“新思潮派”和“中国干校”,其代表人物包括李、张闻天等中国领导人,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左翼学者。

在辩论中,托派的主要立场是《权力》杂志,该杂志创刊于1930。庶人、严玲凤等代表多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往往意见不一,但总体上与“新思潮”针锋相对,都主张中国经济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当时也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些人被称为“权力”。

此外,在论争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阵营,即自称不属于任何派别的个人,如胡、、、孙、。虽然他们的观点影响力远不及上述三派,但在辩论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历史视角的纵向考察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全面展开后,立即陷入僵局,无法从现有的角度更进一步。因此,人们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社会性质,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实。

从65438年到0929年,陶希圣发表了《中国社会史分析》和《中国封建社会史》,把讨论扩大到中国社会史领域。在这两本书里,他讨论了中国社会史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1930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这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探索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各派继续从五种社会形态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的研究也大大提高了论战的学术水平,该书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确立。

1931—1933,社会史论战是以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为蓝本的。在此期间,《读书》杂志出版了四辑《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刊》,以前所未有的盛况将论战推向高潮。

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史争论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核心问题:一是中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止时间和特点是什么;第三,亚洲的生产方式。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概括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

由于农业是中国的主要产业,农村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如果能搞清楚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就很容易搞清楚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1934引发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在争论中,以《中国经济》杂志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派”认为,中国农村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以《中国农村》杂志为蓝本的“中国农村派”,认为中国农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分析生产关系,托洛茨基派成员则认为应以分析生产力为主。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社会史大辩论基本以1937结束。总的来说,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讨论的是现实问题,是政治性的。中国社会史的争论已经从现实诉求延伸到历史问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经过这场争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在这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问题。可以说,中国社会史大讨论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