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舌香的有趣典故
魏武帝选集《三曹集》里曾经有一封信:与诸葛亮的一封信。其文曰,今以五斤鸡舌香,以示其微意。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很好奇。历史上曹操居然给诸葛亮写过这样一封信。那么鸡舌头是什么味道呢?曹操什么时候发过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要发这个东西?可惜三国和后汉的相关资料都没有记载。后来时间久了,我也没怎么在意,但一直不明白它的意思。最近去三国论坛,偶尔聊到。有人得出结论,诸葛亮口臭惊了洒家。于是我就好奇了,又翻了一遍这个老案子。我真的有发现。周末稍微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鸡舌头是什么味道。据《本草纲目》记载,丁香,原名:丁香鸡舌。气味:刺激性,性温,无毒。但需要注意的是,丁香在中国的学名是华北丁香(又名白洁、青柯,又名丁香),属于木犀科丁香属,是一种灌木和小乔木。本草记载的“丁香”产于热带地区(本草上说“丁香叶广东华南”),但不是同一种。丁香是gomode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中的汉译本,主要产于大食、波斯、三佛齐、西兰,以及我国古代史书,如《本草》、《孟茜碧潭》、《译名集》、《法源朱琳》等。如南宋赵《诸番志》下载:“紫丁香为大食女国,形如丁字,故名之。可以呼吸,郎管嘴玩东西。最大的叫丁香妈妈。丁香妈妈也是鸡舌头。还是鸡舌香,千年枣也实。因其呈T字形,故称丁香。丁香又分公丁香、母丁香、母丁香,称为“鸡舌香”。它的香味无与伦比,古人用它来治疗口臭。当然不是直接用丁香,所谓的“鸡舌香”其实是经过加工的香料。所以看起来这种神秘的鸡舌香并不神秘,自古以来就是医生常用的,但是真的可以推断诸葛亮有口臭吗?现在说还太早。据《汉书》记载,汉代的商在对皇帝说话的时候,都希望嘴里有鸡舌头的味道,这样才能使嘴里又香又雅。换句话说,鸡舌头的气味在当时是朝臣的日常用品,甚至是一种礼仪。这种礼仪是怎么来的?据史书记载,汉成帝恒年间,侍应生年老多病,口臭,侍应生是与皇帝关系非常密切的朝廷官员。每次议事都熏得恒帝难以忍受,于是恒帝有一次给老侍者一块鸡舌香,叫他放进嘴里。据《本草纲目》记载,此丁香味辛,但有一点刺激性。刁村以为是恒皇帝给他下的毒,吓得要死。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了大错(估计也看到了皇帝老儿不断和皇帝说话时总是忍无可忍的表情),于是在那里胡乱猜测,不敢吃丁香。下班回家,突然想和亲朋好友告别,导致一家人痛哭流涕,以为大祸临头,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同事朋友让他把嘴里的“毒”吐出来,一看是鸡舌头。此事广为流传,成为笑柄。(2)这里可以看出,在恒皇帝活着的时候,鸡舌香是很常见的,刁村的一些同僚都能认出来,而在皇帝身边担任重要大臣的侍从却认不出来,这说明当时嘴里含着鸡舌香进行朝堂诉讼并不是一种礼仪制度。到了恒皇帝之后,估计这一次又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使得朝臣(主要是想面对皇帝表现的官员,如商等。)重视鸡舌香的作用,成为潮流,最终形成正式的礼仪制度。据蔡邕(三国大文学家蔡邕之叔)的《汉》一文记载,商的宫廷礼仪上有规定,商要“以鸡舌香奏事”,使鸡舌香之口真正写入宫廷礼仪制度。从此,鸡舌味成了朝中为官的代名词。后人有诗为证。如唐代刘禹锡在《初春雪服周莉元阆中》中写道“新恩* * *管狗牙,昨日含鸡舌香”。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诗的大意是,现在皇帝派我们来治理这个有獠牙的地方(野地方),昨天我们还一起吃了个鸡舌(场上)。唐代白居易写诗一首:鹅毛笔对笔,皆含鸡舌之香(魏村退寄崔翰林钱舍人赠司诗一首)。主要的想法是(我们)在翰林和汤潮一起工作。(注:为什么是鹅毛笔?这也是有历史的。我国使用硬笔的历史不短,自成体系。在敦煌发现的文献中,有两万页是用硬笔写的。你很少听说它。由此可知,白居易不仅会用毛笔,说不定钢笔书法也是贼。呵呵)唐代诗人何宁石云:明庭之变浑,鸡舌之香。再者,明代汤显祖有诗:三省吾身官事毕,惟与君吞沉香花。汤显祖的建议是粗略的,但结果被添加到历史的许立的佳能。老家江西,徐闻县令熊敏送别汤显祖时,特意送了一个鸡舌祝他早日复职,但汤显祖表明无意再追名逐利,所以没有接受。可见口含鸡舌香,是朝中为官,在你面前议论政治的象征。那么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送鸡舌香给诸葛亮了。这是一个暗示,也就是说我曹操希望和你诸葛亮一起为汉家之子,嘴里有鸡舌头香,同时做官。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一个聪明人,他很想得到刘备身边的人才,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所以送了五斤鸡舌香,作为对诸葛亮示好的方式,表明他广纳贤才的意图。至于曹操什么时候把鸡舌香送给诸葛亮,不得而知,这可能又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