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1915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后,由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上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些进步青年从思想文化领域探索革命失败的原因,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005年9月5日创刊的《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是由陈独秀创立的。陈独秀,安徽怀宁人,65438-0902年留学日本,参加革命活动。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青年杂志。同时与白等人组织反清革命组织会议。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出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14年夏,陈独秀应张之邀,赴日本帮助张编辑《安徽俗语报》杂志。1965438+2005年6月,陈独秀回到上海,9月创办佳音。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著名领袖是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追求思想文化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陈独秀指出,自从人权平等论盛行以来,奴隶制的名称已经超过了人体的承受力。它被称为现代欧洲史和解放史。摧毁君主制,寻求政治解放;否定宗教权利,寻求宗教解放;一切生产繁荣,求经济解放;美国女性参政寻求男权的解放。这段话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宗旨,即追求政治、经济和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易白沙、钱、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追求科学和民主。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1期发表文章指出,科学和民主如果有两个回合,是分不开的。对陈独秀的青春提出了六点意义:独立而不是奴役,进步而不是保守,进取而不是闭关锁国,放眼世界而不是闭关自守,功利而不是虚构,科学而不是幻想。号召青年人顺应历史发展需要,树立改变现实的思想,积极追求科学民主。当时的民主主要是奉行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军阀独裁。当时的科学主要是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迷信和盲从,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在宣传科学和民主的同时,坚决批判了阻碍民主和科学发展的旧的封建礼教。陈独秀认为,要建立完善的共和制度,必须培养民主共和的国民意识形态,打破我们自古以来习以为常的惯例,即必须彻底批判封建礼教。我们绝对不可能为了调和新旧而在政治上采取共和的宪政制度,在伦理上采取保守的阶级制度,这与我们自己是冲突的。换句话说,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必须建立相应的文化思想。我们应该对与这个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并有勇敢面对的决心。陈独秀还对封建忠孝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忠孝观念从根本上反对资产阶级人格独立。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切道德政治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是大臣,人民依附于你,没有独立的人格。作为父子,儿子是父亲的附属品,却没有独立的人格。作为妻子,妻子依附于丈夫,但没有独立的人格。天下男女之比,是臣、子、妻,不是独立之人,三纲五常说是。于是,黄金法则的道德规定,如日本人的忠诚、日本人的孝道、日本人的节日,都不是别人的主人道德,而是自己整体的奴隶道德。为了追求人格的独立,我们

所谓文学革命,就是反对旧的封建文学,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文学。1917 1年6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期发表文章,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个问题:第一,你必须有话要说;第二,不模仿古人;第三,要讲语法;第四,唐无病呻吟;第五天,去坏调;六天,无代码;七天,不对抗;八、唐不避常用词和成语。在胡适时代,陈独秀进一步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上发表了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公开宣布:推翻谄媚的贵族文学,建立通俗的、抒情的民族文学;推倒陈腐奢华的古典文学,建立清新质朴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倒平原山地文学,构建通俗易懂的社会文学。胡适进一步提倡用白话文创作各种文学作品。他认为文学革命应该有一个顺序性的程序,文学体裁应该首先得到解放,然后才能作为新思想、新精神的传递。通过努力,白话文得到了广泛传播,新的白话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层出不穷,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国民教育的普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鲁迅第一个把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白话小说《新青年论文学革命》,无情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和吃人习俗的本质,在思想艺术上有所创新,为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文化运动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但旧势力未能扼杀新文化运动领袖批判旧制度的勇气和崇尚新思想的精神。陈独秀在《狂人日记》中说得很清楚,我们要支持纳德先生,就要反对儒家、礼仪、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如果你想支持奈萨仪先生,你必须反对旧的艺术和宗教。如果我们既要支持德先生,又要支持赛先生,就必须反对国粹,反对旧文学。现在我们相信,只有这两位老师,才能根治中国的政治、道德、学术、思想黑暗。因为如果你支持这两位老师,政府的一切威胁,社会的攻击,批评,都意味着砍头流血,你不会拒绝。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向封建旧文化发起的激烈斗争。它教育了年轻一代的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逐渐从彻底的反封建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