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摩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自2004年底以来,一直进展顺利的中日贸易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基调。日本一些行业协会要求日本政府对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进行调查。2005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宣布对中国大葱、蘑菇、蔺草席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期限为165438+10月8日。中国受影响的企业别无选择,只能把目光投向东南亚和欧洲,为自己的农产品寻找新的出路。此后,日本其他行业协会趁机提出进口限制保护,正计划限制中国出口日本的鳗鱼、自行车、筷子等产品。对此,中国政府于6月23日宣布对从日本进口到中国的汽车、手持电话和空调征收100%的特别关税。据估计,加征关税后,日本汽车和电器制造业一年的损失将达到5.4亿美元以上。这迫使日本政府通过其驻华大使馆多次向中国政府提议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商务参赞卢克俭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次贸易摩擦是日本单方面挑起的。自1955日本成为WTO成员以来,这是日本首次对其他国家采取“紧急限制”措施。这一“紧急限制”措施是针对中国的。所涉及的大葱、蘑菇、灯心草垫,其实都是日本人自己带到中国,再出口到日本的品种,并不是中国原产的。由于中国生产成本低,日本每年需要进口大量这三种农产品。这一“限制”令中国农民和相关加工企业损失惨重。因为如果不能出口到日本,那么这三种农产品就没有其他出路了。

日本挑起贸易摩擦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本国内经济一直低迷,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第二,日本执政党的选民多在农村。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他们不敢轻视农民的要求。因此,为了政治利益,所采取的措施会影响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表面上看,日本这次对中国的“限制”是农产品,但如果中国不采取相应措施,就会像导火索一样发生一系列反应。目前日本一些行业已经向政府提出对中国采取“紧急限制”,因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最近日本各界对此事众说纷纭。官员强调,日本将继续实施紧急措施限制进口;而该行业要求政府取消对中国实施的“紧急限制”。《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称,如果日本紧急限制进口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连锁反应,那么日本提出的任何建议都将注定根本性崩溃。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呼吁中国尽快回到谈判桌前。他说:“我们强烈敦促中国在中日贸易争端上采取建设性和克制的立场。”

6月20日,日本经营者组织协会会长、丰田汽车公司董事长奥田硕发表讲话,呼吁政府取消进口限制。他说,由于日本以自由贸易为荣,即使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实施限制进口的紧急措施,措施也不会好,取消这一措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他希望政府与中国展开对话,尽快解决贸易摩擦,以免两国关系恶化。

尽管日本官员表示,中国对日本征收特别关税的三种产品“绝对数量不大,不是破坏性品种”,但日本一家主要汽车制造商表示:“如果延长报复措施,日本产品在重要出口目的地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将被其他国家的产品取代。”

从理论上讲,中国的贸易报复措施是非常“严厉”的,因为日本从中国进口大葱等三种农产品是有限的,配额内的大葱等农产品不征收高额关税;我们的做法是把所有日本制造的汽车挡在国门之外。其实这并不是要禁日系车,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把日本拉到谈判桌前面对面谈判。

由于中国的进口商停止订购,五十铃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日产柴油机工业公司三家汽车公司于6月26日宣布,从7月起停止生产向中国出口的汽车。28日,名单扩大到8家,丰田、三菱、本田、马自达和日野也加入了名单。

据统计,现在中国每100个家庭中就有2个拥有汽车,这个数字在3到5年内还会翻一番甚至更多。因此,尽快抢占中国汽车市场的制高点是每个汽车制造大国的当务之急。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减少日系车进口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以几亿美元的进口额来衡量的。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坚持认为,中国采取的报复行动是不合理的措施,是《中日贸易协定》所不允许的,而且“与日本根据WTO原则实施的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不是一个问题”。但随着事态的演变,国内产业压力逐渐增大,日本政府也受不了了。目前日方优先考虑协商的决定,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

日本媒体称,在双边磋商中,日本将再次抗议中国的报复措施,并强烈要求中国撤回这些措施。谈判前夕,平沼赳夫再次强调“他不会向中国低头”,而中国则反复强调——甚至许多日本企业都相信——中国之所以采取报复措施,是因为日本采取了不公平的贸易限制措施。由于中日之间的分歧很大,专业人士表示,很难对这次磋商的结果做出乐观的估计。

但由于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彼此都很重要,双方的贸易互补性很强。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点燃“战火”必然两败俱伤,尽快达成协议有利于双边经贸关系。

中国WTO研究中心副主任薛荣久认为,双方启动谈判,说明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妥协了。但也有专家认为,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通过一次谈判就完全解决。中日贸易战的复杂性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一些波折,一旦破裂,双方可能会进一步升级贸易战。

他还认为,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积极果断的应对是逐渐成熟的标志。然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一些国家的经济摩擦将继续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一些企业必须明白,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要避免摩擦,就要在产品上做文章,提升制造业能力,避免与同档次发展中国家争夺低附加值产品。同时,要更加注重出口多元化,产品差异化,增加附加值。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在协调应对策略、开放信息渠道、建立预警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帮助国内产业在国际贸易战中尽快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