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的历史背景
脸色蜡黄,没有光泽,不知世间富贵为何物。每年都有人告诉我养蚕很辛苦。为什么我穿着苎麻做的衣服?
出处:《蚕女》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注意事项:
蚕女:指养蚕的女子。粉色:指女性健美的肤色。饿色:就是脸因为工作变得蜡黄。荣耀:奢华富足的生活。一句话:什么,为什么。穿苎麻:指穿粗麻布做的衣服。苎麻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的韧皮可用于纺纱。
《蚕女》是晚唐诗人杜荀鹤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用粉红和饥饿作对比,深刻地表现了养蚕妇女的可怜处境;最后两句表达了他们对统治阶级通过他们的嘴剥夺他们的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贴近农村口语,诗歌热情悲怆,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的那个时代,恰逢晚唐动乱。当时藩镇独立造反,官员专权,官僚党争进一步加剧。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也导致了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
因此,杜荀鹤的创作主张用笔和诗歌反映人们悲惨的生活和不幸。《山中寡妇》、《后会村乱》和《蚕女》都是穷人写的,表达他们的委屈和愤慨。?
文学欣赏:
生活的折磨让养蚕女人失去了普通女人应有的粉光和光泽。诗人从一开始就用“粉红”作为陪衬,用特写的手法突出养蚕女子憔悴的五官,让读者建立起对养蚕女子贫困处境的第一印象,从她的面部颜色中看到她生活的尴尬和痛苦。
第二句与前一句一脉相承,接近于坤《女中》的意思。意思是说,由于统治者的勒索,养蚕妇女挣扎得死去活来,常年辛苦劳作,仍然无法吃饱穿暖,囿于自己的清贫生活,她们不明白世界上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繁华生活。
三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完养蚕妇女的贫困,诗人突然以养蚕妇女的口吻问道:“年年有硬蚕,浑身是苎麻?”突然,一个封建社会常见的、令人震惊的矛盾摆在了读者面前。
这就是《淮南子说荀琳》中提到的不合理现象,即“屠夫富于汤,人力车夫走,陶工缺锅,匠人窄,匠人不会用,用户不肯做”
至于养蚕妇女常年辛勤劳动的果实去了哪里,是谁剥夺了她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她们。然而也只有这样,诗才被隐藏起来,激发读者去探究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根源,并将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粉红和饥饿的对比,养蚕和麻的对比,贫穷和富裕的对比,理智和现实的对比。这样,即使诗歌的情感色彩非常鲜明强烈,也使吃人的社会本质显而易见,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著名评论:
现代学者刘永吉写了《唐诗精粹》:一部吸引农村妇女的杰作。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杰在《中国历代讽刺诗选》中写道:这首诗的作者通过将“无粉”与“饥色”、“蚕劳苦”与“苎麻”相比较,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养蚕妇女的残酷剥削,讽刺了不合理的贫富悬殊现象。
百度百科-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