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银最早是什么时候作为货币出现的?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经济不断发展,商品流通日益繁荣,形成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贵金属黄金和贱金属铜钱组成的货币体系。严格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银等这些贵金属并没有完全脱离货币行列,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就被记录在货币的职能中。这里的黄金退出货币,是指从数量上看,黄金已经不能在货币体系中扮演“货币”的角色。在唐五代宋的某些场合,金银表现为货币的贮藏和支付手段,时间越久,这种情况越多。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作为正式货币加入货币体系。【到了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货币行列中的地位终于稳固。就这样,黄金退出后,本该由贵金属填补的货币体系缺失的一环,最终被贵金属和白银填补了。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一般定为英国正统元年(公元1436)。这一年,明政府在南麂和浙江解除了白银禁令,并从田赋中没收白银。正统年间禁止使用白银,其实只是承认了民间“以金银为商品定价,不论其价格如何”的现实[56]。但需要注意的是,明初的白银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从国外进口的白银也较少。正统年间白银正式成为主要货币的主要原因是,经过长期积累,社会上的白银数量已经达到了与社会经济需要相称的规模。[57]这一事实导致了明初大明纸币的大幅贬值,另一个原因是明初硬币的极度短缺,其中宣德以后的五十年内没有硬币。明初,由于两大货币都无法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民间不得不用白银来犯禁险,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贵货和贱货都用。明初市场上白银不够,所以银价相当高。据彭新伟教授考证,以米价为参考,明朝十六个封号中,(泰昌仅一个多月,不包括)银价最高的是放宽用银禁令的正统时代。以丝绸价格为参照,明代白银购买力最高是在15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正统前后。以后随着国内白银产量的增加和海外白银的大量进口,特别是白银的不断积累,最终解决了白银的数量问题,银价也随之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