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旭的人生贡献

10月,上海成立冶金工业局,严旭任首任局长、党组书记。那一年,全国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以钢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大规模办钢”的热潮。上海市第一次党代会决定,上海钢产量由1957年的49万吨增加到12万吨。而上海钢铁工业原有基础非常薄弱,没有矿山资源。严旭任重道远。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的支持下,他依靠和带领其他领导干部制定和调整“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划建设项目。在全市各界的支持下,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他身先士卒,推动炼钢重点车间和配套设施快速建成。他在冶金局领导工作期间,先后建立了五厂、硅钢片厂等6家钢厂和铁合金、碳素制品等2家辅料厂,扩建了10钢厂和一厂、三厂等2家耐火材料厂。为了解决上海钢铁生产“无米下锅”的问题,他积极筹划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建立了三个辅料矿和一个炼铁基地。在上海钢铁工业的三年发展中,严旭提出“上海要扩大品种,发展优质、尖端、新材料,把冶金工业打造成多品种、高质量的百货商店,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60年代初,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大量基建项目停建下马。严旭同志要求冶金行业“留好种子”,渡过难关。在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些军工新材料相关的重点车间和改造项目不断建设,为未来发展国防尖端工业所需的新材料创造了条件。在他任职期间,上海冶金工业形成了年产钢21.5万吨和1.8万吨以上的钢铁工业基地,以及品种齐全的板、管、线、带和中小型型材。

1960年7月调任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中共华东局科委副主任。他十分关心支持冶金工业,为冶金系统立项,协调科研,特别是当时急需和短缺的金属,如镍、铬、钛、钴、稀土元素的冶炼提纯。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取得了多项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1960年初,我国核工业急需一种重要部件(同位素分离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部署上海科技攻关,严旭任领导小组组长。在他的组织和指挥下,冶金局建成了专业工厂。不到两年时间,首批A型分离膜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为我国自主生产核燃料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开发上海炼钢所需的生铁资源,1977年,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建设宝钢总厂,严旭任宝钢工程指挥部首任指挥长、党委书记。他身临其境,不辞辛劳,精心策划建设工程,为宝钢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