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历史
P2P架构体现了互联网技术的一个关键概念,在0969年4月7日的第一个RFC文件“RFC1,主机软件”[1]中有描述。如今,在实现无中心索引服务器结构的多媒体文件交换的背景下,这一概念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分类
根据集权的程度
纯P2P:
*节点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
*没有中央服务器。
*没有中央路由器。
*比如Gnutella。
异构P2P:
*有一个中央服务器,它存储节点的信息并响应对这些信息的请求。
*节点负责发布这些信息(因为中央服务器不保存文件),让中央服务器知道自己要共享什么文件,让需要的节点下载自己的可共享资源。
*路由终端使用的地址通过被一组索引引用而获得绝对地址。
*就像最初的Napster。
混合P2P:
*兼具纯P2P和混合P2P的特点。
*如Skype。
根据网络拓扑结构
结构化P2P:
*对等系统之间存在链接信息,形成特定的规则拓扑。
*当需要请求某个资源时,根据拓扑结构规则去寻找,如果有,就一定要找到。
*如和弦,可以。
非结构化P2P:
*点对点相互链接形成一个随机网状拓扑。
*需要请求资源点时,通过广播搜索,通常设置TTL,即使存在也不一定能找到。
*比如Gnutella。
松散结构的P2P:
*点对点相互链接形成一个随机网状拓扑。
*当需要请求一个资源时,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推测和搜索,介于结构化P2P和非结构化P2P之间。
*如Fre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