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哪些景点?

晋祠、龙山石窟、罗贯中故里、天龙山景区、开化寺李连塔、童子寺灯塔、瓜山、绝尾山景区、多福寺、大佛寺、窦大夫寺。

& gt& gt晋祠

位于金水源头晋祠镇玄翁山脚下,背靠水,坐西向东,山清水秀,古木参天,大殿雄伟,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它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

晋祠是为了纪念西周时期晋国开国皇帝、周武王的次子虞书而修建的。它曾被称为唐叔虞寺和王进寺,俗称晋祠。晋祠在北魏时已有一定规模。齐天宝时期(550-559年)也是“大建观,穿塘”,晋服规模较前更盛;天童五年(569),改名为大黄冲寺。隋开帝年间(581-600)修建舍利塔。初唐,金词改名;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为《晋祠》题词、作序。宋熙宁年间(1068-1077)至晋代,称会元寺。明洪武四年(1371),改名晋祠。

在这些建筑中,圣母院大厅、奉献厅和鱼桥飞梁被视为三大国宝。难老泉、宋代少女像与柏舟并称晋祠“三绝”;晋祠碑刻、华严经右楼碑刻、百越山房砖刻并称为三大碑刻。月树《晋祠重修碑亭》,傅山书《晋源柏树第一章》,曹荣诗《晋祠十二行》为文章;书诗三绝。晋祠不仅是一处名胜古迹,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人说:“不去晋祠,白去太原。”

& gt& gt龙山石窟

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顶,是中国罕见的道教石窟。发掘于元初,由全真教道士宋所建。龙山道教石窟有八个洞穴:徐晃、三清、卧儒、甄嬛、驱魔人、奇珍和两个道观。石雕风格古朴、凝练、庄重,服饰古朴、恬静,褶皱分明,与佛教石窟大相径庭。一些壁龛的天花板上雕刻有莲花和龙凤图案。有的龛两侧和前壁有元代碑刻,是研究道教和道教石窟发展史的珍贵资料。龙山石窟是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

& gt& gt罗贯中故里

关中故里,湖光山色。象牙寺、糊涂寺、项燕寺石窟、宝梵寺等景点犹如珍珠,闪耀着唐、宋、金、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设备齐全的清泉湖度假村和三国演义城,带给游客新鲜舒适的现代生活享受。

罗贯中的老家在城关大北村。从这里北行到东马峪村北面的项燕山,有一座全省唯一的石结构金代建筑——香严寺。寺在岩坡上,建于金明昌元年,清乾隆十七年重修,有东、中、西三座石佛寺。中殿和西殿是金代的独创之作,顶部都贴有石条,以争夺层叠成藻井,所以又叫无梁殿。象牙寺周边必有明清时期修建的三清寺、五莲洞、五龙洞、七星寺、关公寺、沃云亭、会馆等,沿山势绵延,错落有致。这里是清远名胜之一的“西冷香岩”之地。如今山上古寺林立,山下葡萄园果园让人流连忘返。

& gt& gt天龙山风景区

天龙山,原名房山,是吕梁山的一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处,距晋祠景区14公里。它由一条专用公路连接。天龙山峰峦秀丽,松柏掩映,气候凉爽,溪水潺潺,泉水潺潺。早在东魏高欢修建颐和园,北齐高阳修建天龙寺,都是开凿石窟。山以庙命名,庙以洞闻名。从此,天龙山声名大噪。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五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山区的砂质页岩呈现出独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山泉众多,泉水充沛;这座山有很多树,森林覆盖率达到70%。山中鸟兽众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20多种。景区很美,山不高不直,安静凉爽;树小而密,千姿百态。古有“龙腾八景”,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今天,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天龙寺周边景点众多:东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在西面,有北汉刘墓园、双塔墓、普通塔和唐代高导大师塔。南部,柳子沟源头有水景、石刻、千佛洞。在北部,你可以爬石阶穿过龙池凌泽的白龙寺到达高欢颐和园的夏亭,在那里你可以俯瞰“崇山环翠”、“丁奉独”和“刘一横幅石”三大景观。可以沿着“石洞栈道”欣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有两座山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叫“大佛山”。两峰相对,别具风格。在两峰南坡的山腰处开凿了25个石窟,分别是东峰12石窟和西峰13石窟。除11石窟外,均坐北朝南。石窟排列有序,形状大小不一。雕像500多尊,有1144浮雕、藻井、人像等。它以精致、细腻、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据说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多件作品流落海外。

纵观天龙山景区,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于世。其特点是技艺成熟、丰满、训练细致、情感表达、贴近劳动者生活氛围、民族性和地方性强,素有“小而精”之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区别于其他石窟的独特风格,故被誉为“天龙山风格”,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 gt& gt开化寺李连塔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脚下。该寺建于北齐天宝二年(公元551)。它雕刻在悬崖上,规模宏大,就像龙山童子庙一样。隋仁寿元年(601),修建大佛阁,改名净明寺。唐高祖和高宗皇帝都去了碧湛里,改名为华凯。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修建了释迦牟尼塔和如来塔两座砖塔。有砖塔、砖券佛殿和几座宋代铁佛。这两座砖砌的塔都是正方形的,它们的底座是相连的,所以它们被称为李连塔。腰座之上是方塔,正面半圆门拱,火焰状券面,藏草花瓣。塔檐交错,塔顶刹雕精美,有亭台、雕栏、波普尔坊、斗拱,塔顶为八角檐、宝珠。外形美观,雕刻精美,是唐代到宋代的过渡形式,既有唐代的古朴遗风,又有宋代的精细雕刻方法。

& gt& gt童子寺燃烧灯塔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上。该寺为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李鸿禅师所建。相传碧山藏着两个童子,见山石如佛,便刻了佛像,故名童子庙。北齐的文宣帝高阳曾登寺俯瞰并州(今太原)的城市景观。金天福元年(1117),该寺毁于大火,明嘉靖元年(1522)重建。寺前有一座烧石塔,高4.12米,平面呈六角形。下腰基部约为总高度的一半。塔身中空,内置灯室,三面有门,顶部有烟。这座塔比例适中,造型美观。虽然经历了1400多年的风雨,但依然如故,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石塔。

& gt& gt瓜山

是三晋著名的旅游景点,集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于一体。早在唐代就以山形卦爻辞、参天松柏、雄伟庙宇、华严道场闻名于世。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将其列为三山五岳之一,称之为“第一山”。

清代,有人把“黄山之松、瓜山之柏、云起之竹”列为中国树木奇观。瓜山古柏扎根于绝壁,姿态各异,如龙抓柏、牛头柏、李连柏、武文柏等。,生动有趣。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年)。它是瓜山最早也是最大的佛教寺庙。相传中国华严宗始祖法顺(又名杜顺)曾在此山建寺,因太原时李夫妇捐资扩建,成为唐代华严宗大寺。明清时期,有圣母院、瓜山书院、朱功庙等。建有无数的大厅和亭台楼阁,成为一个宏伟的古建筑群。

& gt& gt绝维山景区

位于该市西北24公里处。山势险峻,松柏遍地,山花烂漫,秋来红叶满。“上升的红叶”是太原著名的风景之一。山顶有多福寺和七级佛塔,寺内藏有寺庙壁画和福墨。绝维山景区靠近市区,气候宜人。这是一个供游客参观和放松的地方。景区内各景点各具特色,道路四通八达。景区附近的海滩和名吃都有山西特色和风味,很吸引人。

& gt& gt多福寺

在大源市西北24公里的绝味山顶。寺庙在山顶的一个小山谷里,慢慢的空地,在寺庙前蜿蜒而下,汩汩作响,充满了古代寺庙的乐趣。该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6年),初名绝味寺,后更名为今日。李克用、李(后来的唐庄帝)父子来此拜佛烧香,寺内盛况空前。宋末毁于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多次重修。现存的山门和钟楼。大雄宝殿、文殊亭、藏经楼、东西多殿,殿内造像、壁画均为明代遗迹。庙前的砖塔仍是宋代的原始结构。

& gt& gt大佛寺

也被称为静音寺。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土塘村。坐北朝南,东临汾水,古柏参天,绿树成荫。碑文记载,汉代,土山崩塌,坠入山洞。洞内土堆高达十尺,形似佛像,传为山崩佛,是佛教净土之因,故在此建寺。据考证,该寺始建于北齐,重建于金泰和五年(1205),明代又多次重修。竖带下端现存石狮为晋代所雕,其余为明清遗物。寺庙分为两部分:前院有天台殿和东侧殿,中间部分用吊花门隔开,后院有大雄殿、罗汉殿和地藏殿。寺庙的雕像是清代绘制的,它们已经失去了塑料风格。静音寺和土塘大佛共同生活在刹间,但自那以后却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格局。寺旁古柏生长奇特,“土堂怪柏”也是太原一景。

& gt& gt窦大夫庙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兰村,汾河峡谷左侧。山寺壁立,清溪潺潺,寺内古柏苍翠,殿宇巍峨。晋国大夫窦恕,字念犊,封地太原,曾开渠兴利,后人在此设祠祭拜。神社在凶石山下,所以又叫凶石神社。宋元丰八年六月,寺内被分水淹没,隧道北移重建。历代都有古迹留下。现存的门、亭、厅为元三年(1343)重修,部分仍保留宋金风格。另一方面,中仙阁很大,后檐柱换成了正殿的明廊柱。结构简洁严谨,在金元建筑中并不多见。寺旁的清泉从猛石山的悬崖上喷涌而出,清澈见底,还有数不清的鱼儿在游动。因水温低,故称“冷泉”。与苍柏古寺交相辉映,尽显典雅。“猛石冷泉”是太原的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