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十二音的历史溯源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布依族自治州东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包括400多个布依族聚居的自然村。布依族没有文字,十二铜鼓以家族方式传承,通过口头传授代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布依族先民就开始铸造铜鼓。相传铜鼓是布依族始祖古百岳罗月所制。因此,布依族把它视为传家宝,是氏族和宗教团结的象征。他们敬神,年年祭祀,年年朝拜。布依族铜鼓的十二个曲调流传于扁担山、丁琪镇、大山乡、城关镇、刘妈乡、沙子乡、田亮乡、丧葬乡,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数县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因为铜鼓和镦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铜做的,一端有面,底部中空。越南庆化东山的小铜鼓,鼓面中央铸有一只站立的老虎,造型与虎钮镦更为相似。大概是对铜鼓镦粗的中间形式。从制作时间上看,早于铜鼓,安徽县、寿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镦头就是例证。但后来出土的资料证明,春秋时期铜鼓和镦鼓同时存在,两者并无区别。就铜鼓的产地云南而言,镦鼓的发现相对较晚。只有在西汉中期石寨山墓出土的青铜容器上,才见到镦鼓挂在一起敲击的现象,所以镦鼓是在铜鼓产生后才引入的。

这是铜鼓起源和发展的顺序。

布依族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铜鼓,但没有关于这一时期铜鼓的文献记载。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晋宁石寨山及其周边如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祥云大博纳等地的铜鼓,应该属于耕种田地、聚集城市的人,这个氏族应该与古代民族白普有关。关于布依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有人认为布依族的族源是普族。云南大学教授尤忠认为,贵州所有的布依族,名字里都有一个“普”字:江的《说普》也说布依族是从普人来的。可见,布依族先民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就使用铜鼓。

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可以追溯到东汉和魏晋时期。《后汉书·马援传》写道:马援善骑,擅称自己为马。他脚趾上得了一个罗月铜鼓,铸为马,他还了顶。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铜鼓的最早记载。在东汉和魏晋的铜鼓记载中,凡是明确提到氏族名称的,都与辽朝有关。裴渊《广州纪》说铜鼓贵。只有高的才贵。我惊讶于自己的脸皮之宽,一开始就吊在法庭上。陈科的买酒吸引了同样的人,新来者来到了四川。其中,富家子弟以金银为簪,击鼓为号,却留下了名为铜鼓簪的主人。布依族是罗岳和廖立的后裔。所以布依族是最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

元明清时期,布依族更广泛地使用铜鼓,形成了一种习俗。《贵州通志》记载,钟家家族...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始,风俗仍是铜鼓,空心无底,时时娱乐。土人掘地取鼓,即张炎诸葛武侯所藏者,富者争之,即百牛不惜。卷八也说:灌笼苗,……散在贵阳、安顺、南龙、平岳、都匀等地……年初男女聚在一起打铜鼓,玩芦笙取乐。《钱缪诗话》也说,与填笼习俗无关,一直在研究仲子枝的颜色。只有我一个人埋怨冬天的残余和寒冷的雪,新年的铜鼓让我开心。补笼是钟家的一个分支(中自分支)。钟家就是今天的布依族。

直到今天,许多布依族村寨仍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几乎所有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