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悬而未决的心结:苏联比德国更遭人恨。
拉脱维亚未解的心结
有一首诗描述了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拉脱维亚人,其中一首是这样的:那些看起来很廉价的东西有多珍贵?当家乡的面包都吃光了,我们就靠藏在脑子里的种子坚持着。
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领土最大,人口最多,占6。53万平方公里,335万人;爱沙尼亚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只有4。5万平方公里654.38+0.34万人;中部的拉脱维亚领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226万。
这三个国家的民族命运也紧密相连。历史上,它们都曾被瑞典和沙俄长期控制。十月革命后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都是在1918到1920之间建立了独立国家。后来根据1939?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都被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三国。虽然苏德战争爆发后一度被德国占领,但战后的依据是什么?雅尔塔协议?都并入了苏联,成为苏联最后的三个共和国。他们在苏联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才于1991年再次独立。
于是,到了波罗的海三国后,我试图寻找历史的印记,用自己的眼睛解读三国人民的思想。在这方面,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给我的印象最深。
?斯大林建筑?只剩下一栋楼了。
像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一样,拉脱维亚再次独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转向了西方。不仅实行了多党议会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还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拉脱维亚不存在作为一个体系的苏联社会主义,但后者的一些迹象仍然存在。
首都里加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的道加瓦河河口,由老城、新城和老城组成。其中,老城建于13世纪初,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里加郊外一个破旧的老城区,有一栋20层的高楼,很典型?斯大林建筑?。
所谓?斯大林建筑?,指的是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为了?表现共产主义革命和光荣?苏联造的?雄伟、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华丽?那栋高楼。莫斯科有七座这样的建筑,其中最大的是莫斯科大学。
虽然里加的这个建筑比不上莫斯科的?斯大林建筑?相比较而言,也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高最大的。现在是拉脱维亚国家科学院所在地,但周边建筑破旧不堪,与老城区和新城区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更重要的是,这栋楼已经不存在了?斯大林建筑?原来的内涵。
此外,今天的拉脱维亚与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一样,对苏联持否定态度。这三个国家的人都觉得加入苏联意味着他们独立国家的消失。过去的岁月有哪些?殖民?。其中,拉脱维亚人的情绪最为直接。
?被占领的博物馆?展出?波罗的海之路?
里加市有许多与拉脱维亚争取独立有关的雕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里加老城自由纪念碑旁边的那座。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的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的外形是一个长方体,主体部分是黑色的,似乎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它的标志很特别。它是前面建筑上的一个大的白色标志。牌子中间有两个粗暴的歹徒。歹徒上面是拉脱维亚文写的博物馆,下面是英文写的?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的博物馆?。
通过参观和与工作人员交谈,我了解到这个博物馆是由苏联时期流亡海外的一群拉脱维亚人及其支持者于1993年建造的。从1997开始,拉脱维亚* * *接手维持日常运营。
博物馆的主体部分由两层组成,主展区在二楼。因为参观是免费的,而且因为它位于里加老城附近,所以有许多游客,男女老少,主要是拉脱维亚国民。2009年是苏联和东欧剧变20周年。许多国家都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拉脱维亚也不例外。我9月中旬去参观的时候,博物馆正在举办?波罗的海路:19892009回顾展?展览的副标题是什么?回顾过去,为了未来?。
所谓?波罗的海之路?1989年8月23日,200万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携手从最北端的爱沙尼亚塔林到最南端的立陶宛维尔纽斯,为了向苏联要求独立,组成了600公里的人链,算是波罗的海三国对独立的诉求。本次展览主要通过图片、图表和文字描述,描述了当时三国人民的激情场面。
当然可以。波罗的海之路?我们的展览是暂时的。这个博物馆的主题是用大量的档案、照片和实物来说明拉脱维亚在20世纪4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步履蹒跚的社会发展,主要反映了对苏联及其社会制度的认知。
从历史上看,拉脱维亚和其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在20世纪的第一次独立仅持续了20年,之后又被苏联和德国占领了三次,分别是1940年被苏联军事占领,1941年被纳粹德国军事占领,1944年7月至1945年5月被苏联军事占领。正因如此,博物馆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的标题非常明确地叫做《拉脱维亚的三种职业:19401991年》。书的封面是斯大林会见前来签约的里宾特洛甫时两人握手的黑白照片,1939,与下面红底白字的书名形成鲜明对比。
苏德?占领者?
在拉脱维亚人眼里,苏联和德国都是占领者,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但苏联比德国更惨。在拉脱维亚的心目中,苏联最后的占领不仅剥夺了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还强行把它们变成了苏联最后的三个共和国。
与东欧其他国家一样,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并入苏联之前,不仅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欧国家密切相关,而且天主教和新教在宗教传统上也占主导地位。所以并入苏联后,拉脱维亚的社会发展轨迹被强行纳入苏联模式。在这个博物馆里,拉脱维亚人从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失去独立的角度对苏联进行了否定的解释,试图说明其社会制度如何不适合拉脱维亚的国情,如何阻碍拉脱维亚的社会发展。
而且由于与拉脱维亚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缺乏兼容性,苏联与拉脱维亚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所以这个博物馆用很多档案来说明,为了彻底征服拉脱维亚,苏联在40年代镇压过反抗苏军的拉脱维亚人,把他们排除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送到?古拉格?(强制劳动营),甚至流放到西伯利亚。
与此同时,苏联采取了从其他地区向拉脱维亚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移民的政策,以改变这一地区的民族构成。就拉脱维亚而言,俄罗斯人占拉脱维亚总人口的比例从战前的约10%上升到1989 34%,而拉脱维亚人的比例从75%下降到52%。这一后果令拉脱维亚人难以忘怀。
博物馆出版的书直言:?第二次苏联占领最突出的特点是拉脱维亚的殖民化。?
现在,虽然苏联已经解体,拉脱维亚也已经独立,但两者之间的历史恩怨似乎并没有完全了结。
2005年5月,受总统委托,拉脱维亚议会成立了由历史学家和各部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对苏联进行评价19401990?规则?拉脱维亚时期造成的?损失?。三个多月后?评价?同年8月,该委员会提出结论性报告,要求苏联继承国俄罗斯赔偿拉脱维亚6543.8亿美元?损失?。俄罗斯当然不会履行,事后也就不了了之。然而,拉脱维亚与俄罗斯的关系并不顺利。2008年初,两国还互相驱逐了对方的外交官。
离开里加。这个?被占?博物馆,我的心灵已经躁动了很久。我不完全同意博物馆解说中提出的所有观点,但我能理解拉脱维亚人的复杂心情。
?
在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首描述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拉脱维亚人的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那些看起来很便宜的东西有多珍贵?当家乡的面包都吃光了,我们就靠藏在脑子里的种子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