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有什么特点?
从水格局来看,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约920mm,其分布总体上由南向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沿海多于内陆。流域内有三个高降水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均降水量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1400mm以上;;第三是下游近海区,1000 mm以上,盆地北部降水最少,在700 mm以下,降水年内变化很大,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80%。
淮河流域5-8月的汛期,通常3个月降雨量在500-600毫米,尤其是6-7月,是江淮地区特有的雨季,降雨量可持续一两个月。范围大,覆盖全流域;多雨年和歉收年交替,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研究淮河灾害史,发现近530年来流域性洪水有131次。其中,洪水平均每三年一次以上。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黄河下游的泥沙加剧了淮河排泄不畅的地理特征,使内涝成为淮河洪水的重要形式。
台风(包括台风倒槽)、低涡切变、南北切变和冷切变线是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前两者居多。雨季前期以涡切型为主,后期有台风参与。台风路径覆盖整个流域。
暴雨的趋势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冷峰暴雨通常由西北向东南移动,涡旋暴雨通常由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的交汇,切变线或锋面南北、东南西北摆动,暴雨中心随之移动。比如1954的7月,几次暴雨都是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推进到西北部的鸿儒河和沙英流域,再向东移动到淮北地区,最后消失在苏北地区。一次降水过程波及整个淮河流域。由于暴雨的移动方向与河流方向接近,淮河流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