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广告是商业广告吗?
“潭州方胜平,白塔街的达尼寺比较凶险,而且是极鲜红、极紫、极细的朱砂,溅两珠、雌黄,还有实心勺筋。买家请测试油漆,看看颜色是否不同。思源顾客请认门口的红卡为信物。”
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和广告文字。这则广告生动地勾勒出了元代长沙漆店主的销售艺术。广告文字不长,但显示了产品产销地址、产品质量、产品商标。特别有意思的是,它提醒消费者,产品太硬,可以“验漆看颜色不一样”。因为“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古往今来假冒商家招牌时有发生是必然的,所以广告的制作者提醒顾客一定要“认门口的红字为招牌”。可见,方胜平的油漆颜料业不止一个,甚至可以推测,方胜平是元代长沙油漆业的生产和销售中心。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业主们想出了一招绝招,充分显示了业主们的市场开拓意识。
这则广告的左上方有两行稍小字体的于。一则购买原料的广告:“顾客,买银朱砂,请认日期。”另一行为:“祖普,内外书,印为记。”印章号就是商标。这两行广告上方还有三个朱印,中间一个是完整的筐形图案,这在植物图案的商标中是首创。接下来的两块略小,一块是方的,一块是丘状的,印痕介于清晰和不清晰之间,很难区分其功能。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防伪标记”。
虽然“广告”一词是舶来品,但广告的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韩非子·左上列传》记载的“买竹简还珍珠”的故事,讲的是楚人(包括长沙人)把自己的首饰卖给郑人时,很讲究包装。竹简(包装盒)实际上是“熏制肉桂,饰珠玉,饰玫瑰,饰羽毛”,所以郑人“买下”。《韩非子》里有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就是“鲁卖自己的皮毛而不卖”。据说北方卑微的牧民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卖高贵的皮衣,结果人家赚了他们的脏衣服卖不出去。看来“楚人”和“鲁”的商品经济意识大相径庭。
楚人注重商品装饰的传统在唐代长沙窑的产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直接在商品上做广告,是长沙工匠的一大发明。长沙窑工匠善于用棕字作为瓷器装饰,使产品独具特色。这是中国瓷器装饰的新创举。除了诗词、对联、谚语、格言、成语,还有很多写在瓷器上的广告词。如朝鲜长沙窑出土的瓷罐上写有“边家小口闻名天下”、“贾政小口天下第一”等字样。有的针对客户的犹豫,促使其做出购买决定,如“买人心忧郁,卖人心不安。”花瓶上的铭文将会被买家看到。“更多的文字装饰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需求,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广告策划”,比如一些反映“别离相思”的;有的反映边疆战斗;有的写风景和爱情,招待客人;还有的反映人生哲学,警示人们“富贵自上而下,贫贱永不来”,“世上有千万棵树,底下有几百人”,“蓬蓬勃勃中,君不自助”等等。还有唐代文人魏承庆、刘长卿的诗。如此广泛的内容自然能吸引各行各业的客户。为了扩大出口,长沙窑还在出口的瓷器上绘有西亚人喜爱的图案,如棕榈纹、椰树双鸟纹等,有的甚至用阿拉伯语写着“上帝是最伟大的”。广告效果可想而知。
宋代潭州铜镜上的广告铭文也很有特色。设计的文字主要是赞美镜子的用途,激发人们爱美之心,下定决心购买。比如“照顾我一百年”“四面成功,不受一尘影响”“以铸铁为镜,衣冠楚楚”“明月与清水阳重聚,使香亭有闲相伴,青鸾不必羞于独处,开盒见故人”。有小篆、隶书、楷书等。书法精美,引人入胜。
到了宋代,潭州城的酒旗广告也是一景。唐宋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长沙酒旗的美句,如唐的“微水闻鼓声,河桥藏酒旗”,宋范成大的“客急卖鱼,沿江卖酒寒”。宋代诗人王艺凝在《水雕歌头裴公亭怀古》中唱出“人在紫亭高,望长沙城墙,猎酒帘风”,与唐代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裴公亭建于局子头,元朝以后被毁。从诗人的绝唱中,我们可以想象宋代的长沙城和南京、汴京等其他大都市一样,都是旅馆业特别发达的城市。店主的旗帜高高挂起,竞相吸引四面八方豪饮的人们。南风之下,酒旗猎猎,迁徒诗人与普通百姓同桌饮酒,举着香醇的酒杯,尽情饮酒。长沙清明上河图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