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的历史文化

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灰塑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据《宋高僧传》卷十八记载,灰雕在已有四年(884)。此后,明清时期的灰色雕塑最为流行,尤其是在祠堂、庙宇、寺庙和大屋中。

花山镇铁山村少城村,年轻气盛。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成为灰塑技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6月5438+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宣布灰塑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宣布灰塑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国务院宣布灰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盘古王生日是花都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8月12日为生日,生日活动时间为农历8月12日至8月15日。盘古祭坛是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

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秀才邱茂松在十陵庐山(今盘古王山)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盘古王天地初神位”一书。传说这块石碑原来立在梯田上的盘古庙里,是梯田上的瑶族逃亡时遗留在这里的。邱茂松把发现石碑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的生日,并建了盘古祭坛,吸引人们前来庆祝。此后,盘古祝寿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内容丰富、场面热闹的传统民俗活动,影响了珠三角和粤北地区。附近的乡镇组织了舞狮队在盘古坛前表演,还有唱大戏、打灯笼、抢烟花等民俗活动。

盘古生辰不仅反映了古代的胡崇拜和社会祭祀文化,而且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价值。

5438年6月+2007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宣布盘古生辰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文学,富有地方语言特色,属于民歌的一个体裁。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常用“赋、比、兴”的传统手法,还善于双关、叠字。客家山歌除情歌外,还有劳动歌、劝诫歌、业歌、戏歌、夸歌、玄学歌和猜调、小调、竹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二重唱、合唱、歌剧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意境含蓄,被视为《诗经》遗产的自然之音。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押韵朗朗上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流传。自唐代以来,客家山歌在民间盛行,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花都客家山歌流行于花山、花东、北兴、铁面、芙蓉、狮岭等客家聚居镇。人们一直有工作时哼山歌,闲暇时唱山歌的习惯。目前,我区群众自发组织的客家山歌队约有十三支,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队和枫叶山歌队。他们经常在花城市场、狮岭市场、北兴市场、岐岭市场、新华花果山公园、新世纪广场等地演出,深受市民喜爱。花山镇百花山歌队的组织者、山歌手刘晓雯被授予“广州市优秀乡村民间艺人”称号,并自费出版了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韵》(共三集),免费发放给山歌爱好者。新华镇枫叶山歌队在花果山公园组织开设了上百个客家山歌班,免费教群众唱山歌,积极宣传普及客家山歌传统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客家山歌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珐琅,又名“佛朗”、“法兰”,产于中国。1979至1981期间,华县搪瓷厂进行技术革新,组织、赖明、杨志金、黄建恒、黄等7人多次到北京搪瓷厂学习景泰蓝。1983年,杨志峰等人将“景泰蓝”技术与“广珐琅”技术有机结合,创新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命名为“蔡中珐琅”。这项技术既继承了景泰蓝的璀璨花纹,又衬托了广州珐琅的典雅、古朴、细致、生动的大型彩画书法,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观赏价值。“蔡中珐琅”产品包括花瓶、点心盒、盘子、罐、碟、碗、钟、电话、灯、钮扣等。多次参加轻工业部和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展览,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蔡中珐琅技艺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花都灯会灯会是流传于岭南地区的传统民俗,也是人们祝福新年的一种形式。有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灯活动不断丰富,其形式和规模在清代达到最大。

在过去,华县的元宵节活动非常受欢迎。正月十五晚上,大部分村庄都举行了灯会活动,场面十分热闹。游行结束后,人们开始扔灯笼,祈求荣耀,孝顺父母,新年顺利,丰收等新年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旅游灯的习俗停止了。90年代初,花都部分村落(如炭步镇水口、石湖、冉头、花岭等村)逐渐恢复了打灯笼出行的习俗。65438年至0996年,谭埠镇水口村康公庙重建后,香港人任光荣倡议创办“元宵节”,恢复旅游、抛灯笼活动,至今已举办12届。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的灯会在康公庙前举行。有三个步骤:1 .最后一个灯笼主人付了扔灯笼的钱后,在庙前与亲朋好友和村里的长辈们吃了一顿晚饭(称为“千岁宴”,即12桌年龄在千岁以上的人)。第二,饭后扔灯。先是“赞登先生”唱灯笼,然后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出价。出价最高者胜出,灯笼的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三、凌晨12点前,结束亮灯活动,然后进行亮灯活动。康公庙前,舞狮队与村中宾客齐集,康宝仪元帅、文昌帝、贝帝、关帝、王老爷等五位菩萨依次从庙中抬出。在菩萨、醒狮队和今年的赏灯优胜者之后,手持火把和灯笼的人们组成了连续的游灯队,在村内外的固定区域游行。

水口村灯会是花都地区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民俗活动,具有历史、文化和民俗研究价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花都灯会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狮南狮,又名“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狮。南狮是花都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一项受欢迎的体育活动。不仅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诸多文化元素。由于跳、蹲、弓步、弓步、弓步都是武术动作,舞狮必须同时练习武术,掌握一定的武术步法。民国时期,花都很多村落都有武校,聘请武术家教孩子武术和舞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和南狮表演越来越受欢迎。在节假日和开幕式上,村里的狮子队走上街头采摘绿色和旅游。近年来,花都区政府致力于舞狮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花都区舞狮大赛”。在第八届舞狮比赛中,新华街道大塘侧新华村1队和狮岭镇吴恙村舞狮队获得一等奖,狮岭镇联合村1队、宜山村舞狮队、花东镇珠湖村舞狮队和新华街道大塘侧新华二队获得二等奖。花山镇新河虹桥A队获得三等奖。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石楠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粤剧粤剧是中国南方的一大剧种,融合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益阳、昆山、梆子,吸收了木鱼、龙舟、南音、粤剧、粤曲、小调、小曲等珠三角民间音乐。它也被称为粤剧和广府剧。粤剧最初的表演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戏曲工作室普通话。直到清末才把演唱语言改为广州话。

花县(今花都)人爱粤剧。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粤剧一直在华县流行。每当有迎神大赛或学校募捐,都会表演粤剧助兴。在县城的每个乡镇、村里、集市上,都习惯性地搭起戏棚,邀请粤剧名班演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白玉堂、黄中美、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州女、白云龙、,50年代的、越音乐家罗进等都是华县人。

1956年,佛山特区将“群众粤剧团”划归华县,华县有了专业粤剧团。1959年,“华县粤剧团”正式成立。文革开始后,剧团就瘫痪了。1967年,华县粤剧团解散。1973年,华县粤剧团由华县文艺工作组重组,话剧《洪秀全》曾被省级电视台录制。从1981年11月到1986年,县粤剧团多次解散重建。1987年,粤剧团重新挂牌。至今,花都粤剧团主要活跃在五邑地区,有时也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东乡首先成立了业余粤剧团,编了《解放区的日子》,巡回演出,轰动四邻。随后,李希、罗东、碧村、浪头等50多个村相继成立了业余粤剧团。人民公社成立后,业余粤剧团解散。上世纪80年代末,花都开始流行“私人合伙局”。近年来,花都区文化部门每年举办粤剧粤剧大赛,为戏迷提供表演和交流的平台,每年举办文艺创作大赛。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粤剧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凌锐盆景凌锐盆景主要产自赤坭镇凌锐村。盆景在丰群、田心、竹洞、上联珠和朱霞莲村以及炭步和狮岭种植。赤坭镇凌锐村位于花都区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种植盆景花卉等特色农业有着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凌锐村位于三坑水库和矮岭山塘下,灌溉方便,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盆景种植。

赤坭镇凌锐村主要生产经营树桩盆景和盆栽盆景,是岭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凌锐村种植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九里香和罗汉松在造型上比较有造诣。九里香盆景是凌锐·盆景的代表作,制作工艺精湛,造型造诣极高。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宣布凌锐盆景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94 19年4月,花都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落实各项文物政策,调查、收集、管理和保护全市文物。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了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书坊阁)、冯云山故居遗址、王大宗祠、清代资政大夫庙(含水仙庙)、盘古王庙(简介见《花县志》文化艺术部分)。次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文物保护管理的通告》,规范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

重建洪秀全故居(包括书房)

1961修复洪秀全故居。1998年,故居地基坍塌,墙体成为危房。165438+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政府各拨款65438+万元,花都市政府拨款20万元进行重建,次年2月恢复开放。

修复老臣大夫庙古建筑群。

三花村老臣庙建筑群(含水仙庙)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群长期挪作他用,年久失修,原有建筑技术遭到严重破坏。1993,花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复建。三花村委会和花都市政府分别筹资500万元和900万元,由广东岭南古建景观工程公司承建。对建筑群主体建筑进行了技术全面修复,并对周边景观环境进行了整治,使建筑群恢复了原貌。2000年2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花都的旅游景点。

广州最美乡村“红山村”旅游区

红山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在有广州“九寨沟”之称的王子山森林公园脚下,被誉为“广州最美的山村”。梯面镇投资10多万元发展红山村旅游,去年在东部建成深谷景区,明年还将在西部建成浅谷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