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敦煌莫高窟的英文介绍
莫高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尽头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石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16国的前秦时代,历经16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王朝的修建,形成庞大的规模,现有石窟735座,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241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场所。近代以来发现了佛经洞窟,内有5万件古代文物,并专门生长了研究佛经洞古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由于莫高窟在近代受到许多人的破坏,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先近磨泉河,面朝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硐室分布高度大约分散,一排接一排,大约最多有五个。其始建于公元16年,据唐《李敕修莫高窟龛佛碑》记载,
前秦建安二年(366年),禅师乐经此山,忽见金光闪闪,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堤上开了第一个洞。此后法善禅师等继续在此筑洞祭祀,称为沙漠高洞,意为沙漠高地。因为后世沙漠并不一般,便改名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岩洞建筑有贵族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繁荣,武则天时有洞窟数千个。安禄山之乱后,敦煌先后被吐鲁番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逐渐趋衰,仅以修复前朝洞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逐渐在世人的视野中被忽视。清康熙四十年后(1701),这里才再次为人关注。现代,人们通常称它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地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穴,有壁画或造像。北部地区有248个洞穴,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造像,但其他的都是僧侣们过日子、居住和死亡埋葬的地方,有土坯床、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造像,有壁画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唐松木建筑崖檐5个,以及数千根莲花柱,地上铺花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