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发明了什么?
1926年12月16日,白求恩因肺结核住进美国纽约特鲁多疗养院。那时候,肺结核患者就像被判死刑的犯人一样,挽救生命的希望微乎其微。那时,疗养院里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是“休息疗法”,即去大自然中打猎钓鱼,让自己的力量战胜疾病。但是,白求恩不愿意让自然来决定,他不相信没有别的好办法。他闯入医院图书馆,终于在一篇名为《结核病的外科治疗》的文章中找到了希望。文章表明,人工气胸法可以使肺结核患者康复。具体来说,就是向患者胸腔内注射气针,使结核浸润的病变肺缩小,得到真正的休息,特别是对于病灶集中在一个肺叶的患者。当时在美国,人工气胸只有17例成功。我们医院没有先例,医生也不敢用这种方法给病人治病。然而,在白求恩有理有据的一再要求和坚持下,疗养院当局同意给白求恩治病。手术很成功。白求恩病了一年多,终于把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后来,白求恩花了两年时间研究细菌学,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毕业后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一位胸外科专家手下做助理。同时发明和改进了多种手术器械:人工气胸装置、白求恩肋骨剪、白求恩肋骨剥离器等。其中,“白求恩气胸装置”应用广泛;著名胸外科专家乐于使用他改良的肋骨剪;一个铁内固定牵开器;肋骨剥离器等。知名的Billing & Sons仪器公司与他签订了长期专利合同。他的老师称赞他:“他是一个优秀的发明家。”
(2)流动输血站
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介入西班牙革命。以白求恩为首的援助西班牙的医疗队成立了。当时西班牙只有马德里有一个输血站,但是这个血站用处不大。能运送的伤员很少,大部分都死在半路上了。经过8天的仔细观察和深思熟虑,这位有魄力、有声望的发明家终于发现了抢救中最迫切的问题——输血。他建议成立流动血站,直接把血送到前线。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同事和上级不同意;高风险;输血我是外行;缺乏设备;如何解决血源问题...,但这一连串的困难并没有吓倒白求恩。他说服了领导,买了设备,解决了血源问题,向一位专家了解了输血的技术和问题。流动血站建好了!炮弹刚落的地方,救护车就来了。白求恩和他的助手们跳下车,迅速给垂死的伤员输血。就这样,白求恩和他的助手们及时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战场上每天的输血量高达100多人。
白求恩的开创性工作轰动了整个前线,连外国电台和报纸都报道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双方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宋庆龄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他的开创性工作:白求恩大夫是第一个把血库送上战场的医生,他的输血工作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救了数百名士兵的生命。
(3)自愿输血小组
这是在白求恩来到中国之后。每个人都知道白求恩给伤员献血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血源紧张。正是这个问题的暴露导致了一项发明。
大家都知道输血的常识:血型不同,不能只输血。在战场上,在没有现成血源的情况下,只能现在输血,现在输。将一个人的血液输入伤员的血管,需要进行血型测试。这对于“时间就是生命”的战场来说,是一件非常麻烦和紧迫的事情。再晚一点,可能会多牺牲一个战士。白求恩受到了陆续来献血的人们的鼓舞。如果事先检测了血型,把红布黑血型的牌子别在“输血队”的胸前,那就要花时间随时取了。所以经过讨论研究,人民战争中的另一个创举——包括医院全体人员——自然包括白求恩;还包括杨家庄绝大多数的青年男女,以及一些老年人。这是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第一支“义务输血队”。
在西班牙,白求恩第一个把血液送到前线。然而,在当时,输血必须经历许多困难和曲折:昂贵的储血设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敌人的炮火。现在,在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抗日战场上,他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不需要制冷设备和长途运输。有人的地方,就有取之不尽的血库。他激动地说:“这简直是外科医学史上的创举。群众是我们的血库。在西班牙,我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毛主席说,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多好的主意啊!我钦佩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你们的组织动员工作。”
(4)“卢沟桥”
游击战的特点是机动灵活,地点不固定。这给医疗队的转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在转移过程中,要么是药品和装备受损,要么是遇到了敌人。因此,“交通工具”就成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白求恩苦苦思索:精简仪器,那是有限的;做载体可以解决“走”的问题,但解决不了“散”和“收”的问题。布做的载体太软,一旦在当地传播,运行中会损坏药物和设备...
有一次,白求恩从一个小孩赶的毛驴背上的药包得到启发,和大家一起设计了一个药包。外在形象代表“桥”,“桥”的顶部是一个无盖的盒子,可以存放各种夹板;“桥”的两侧有三个抽屉,抽屉上设有几个隔层,可以放各种手术器械和药品。门板水平放置在两个衬垫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轻便灵活的手术台。有了这种包装,再加上一个换药篮,它可以容纳数百次手术和500次换药所需的器械和药物。也就是说,一个手术室,一个更衣室,一个小药房,都可以马背上扛。
实践证明,这种药包是适合游击战的交通工具。具有携带方便、行动快捷、一物多用的特点。半小时可展开,十五分钟可收起,对于灵活的战场救援工作有很大优势。
后来,一个小战士把它命名为“卢沟桥”,意思是纪念抗日战争。其次,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5)毕璞
游击战争的环境是艰苦的。很多伤员因为在频繁转院中延误治疗,没等治疗就失去了生命。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白求恩发明了一种疗效长久的药膏——必普。
这种药膏由黄碘、次硝酸铋、流动石蜡(或芝麻油)制成,既能防止伤口干燥,又能消毒。
涂上这种药膏后,即使长时间得不到手术换药的机会,也可以控制感染,避免伤口恶化。特别好的是,这种药膏在换药的时候很容易揭开,连伤员都可以自己换药。
以上短篇小说是根据我的《白求恩在中国札记》(更新版,盛等著,79年第2版)整理的。我被白求恩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为了表达我对白求恩精神的崇敬,我特地把这份文件送给广大青年朋友。希望你能向白求恩学习,做一个好少年。